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训练材料—论述文本阅读训练29: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小编:

训练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问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 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注着针灸穴位的天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众一般需要排队等侯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 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 会大大改现.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 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备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 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 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现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 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 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 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 需要对外停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 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一一文化本身的支点.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天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

1.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 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 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 化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 馆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3.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 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 喜,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用了。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 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应聘 》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 (2011·浙江宁波市中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政府维修合同书(大全5篇) 美发美容疫情防控指南 疫情防控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