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二首《寿阳曲·远浦帆归》《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1

小编:

二十 元曲二首上海市第一中学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元曲的常识。

2、 通过朗读与分析,理解这两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 理解这两首元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并能按要求进行初步鉴赏。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两首散曲都是元曲中的名篇。马致远的《寿阳曲·远浦帆归》描绘了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意境开阔,疏朗清雅。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借怀古伤今,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给广大百姓造成的极大痛苦,感情真挚深沉。两首散曲要表达的主旨和创作风格虽然不同,但在写法上都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以,在教学上既各有侧重,又能相辅相成;另外,这两首散曲抒情性强,适合于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感知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熟读成诵,也是很重要的辅助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学会从分析元曲的景物描写入手,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难点: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说明:

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感情的,所选两首散曲也是如此,所描写的景物典型而生动,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但同时这些景物的选取以及对它们的描写,也都带有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时代特征,这就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通过分析景物描写,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逐步把握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三维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学习好这种方法,可以为进一步理解与赏析古代诗歌打下基础,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介绍元曲知识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比较元曲这种文学样式和前面所学诗词的区别,了解元曲的基本常识。

学生自由发言,找出元曲形式上的特点。

通过比较,找出元曲区别于诗词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比老师泛泛而谈效果好。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马致远的《寿阳曲·远浦帆归》,初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

讲解诗歌离不开朗读,但仅仅读顺畅了还不行,还要对诗歌描写对象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个整体认识,学会品读,讲究朗读的实效性。

品读课文

分析内容

1、请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2、请学生找出这首散曲所描写的景物。

3、要求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体会曲中所绘的景物的特点,并对此进行交流。

4、结合以前所学的有关诗歌意象的知识,进一步理解马致远借助这些景物描写所要表达的情感。

1、初步朗读,学生能够读顺畅,但感情表达上很难到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课文去把握。2、主要景物有:夕阳、酒旆、航(船)、落花、茅舍、断桥等。

3、学生抓住关键词(下、闲、未曾着岸、水香、散)体会这些景物的特点,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曲中所描绘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描述出来。

4、学生交流这幅画面给人的感受(宁静安闲),从中体会马致远借此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向往宁静生活)。

1、学生点评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朗读技巧方面的问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兴趣。

2、诗歌可描绘的景物很多,而作者选取的往往是最典型的最能表达自己主观感情的景物,这就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的窗口。把握好景物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理解与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要舍得花时间。

3、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时,要强调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再读课文赏析技巧这首散曲在景物描写上很有技巧,请同学们重点品读相关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落花水香茅舍晚”既扣应题目中的“归”,又写出渔村环境的恬静幽美,流露出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2、以动衬静。“卖鱼人散”写出了渔夫卖完鱼后陆续回家的情景,热闹复归于平静,使得暮色中的渔村更增添了一份宁静。

3、远近相间,富有层次感。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疏而又淡雅。

对于高中生来说,读懂诗歌的内容还远远不够,感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能够品味与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才是目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教材为例,从较小的具体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角度与方法。

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

介绍作者张养浩的生平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要强调张养浩忧国爱民的品行。

学生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

介绍作者生平是便于知人论世,为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因而要有侧重,不能太笼统,亦不宜太琐碎,取舍要得当。

品读课文

分析内容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感情基调。

2、怀古之作离不开所在地的景物描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写出了山河怎样的特点?

3、潼关是西都长安的门户,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作者面对此景,心潮起伏。请联系诗句,说一说作者抒发怎样的感情?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比较这首散曲与前一篇在感情基调上的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聚”字写出华山飞奔而来之态、群山攒立之状;“怒”字写出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之势,这样描写突出了潼关的气势雄伟,地势险要。

3、学生讨论归纳:(1)抒发了王朝更替的历史沧桑之感。作者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如今“都作了土”。纵有潼关天险,也守不住君王基业。

(2)抒发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兴”百姓受营役之苦,“败”则受战乱之苦。王朝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只有不变的痛苦。

品析诗歌,不能只凭主观猜测,天马行空,泛泛而谈,题目设计要具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品味,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深入探究鉴赏主旨

怀古诗往往有“伤今”“讽今”之意,联系作者生平,联系时代背景,探究一下这首散曲的主旨。

1、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2、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主旨,并将分析的结果归纳出来。

时代背景资料可由学生课前预习时收集,亦可由教师提供,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筛选鉴别,深入分析,提高探究能力。

课后作业能力迁移

1、朗读背诵。

2、阅读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入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1)请问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表现思乡之情?(2)品读全曲,你感觉哪个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3、阅读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美人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试分析这首怀古作品的主旨。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设计两条课外练习,一条侧重于理解融情于景的写法,一条侧重于主旨的探究,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并能将所学知识适当迁移拓展到课外,培养对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让学生了解到元曲的基本常识后,教师还可以运用比较法来分析课文:(1)相同点。两首元曲都从写景入手,景物描写生动典型,关键词富有表现力,景中含情。(2)不同点。第一首全篇写景,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蕴含其中;第二首由写景转入怀古,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痛苦生活的同情,直抒胸臆。当然,通过老师的激发引导,可比较的方面还有很多。不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语文基础较好的班级,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还是按部就班,打好扎实的基础为好。

练习举隅

1、 衬托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除了所学之外,你还能另外举一些例子吗?

2、怀古诗往往借古伤今或讽今,回忆你学过的古诗词,举一例说明。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山坡羊·潼关怀古》学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护理个人特长简述 最新《读者》中的好句摘抄(4篇) 最新幼儿外出安全协议书十六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