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9

小编: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课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荷花图片,右为古典诗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多媒体展示图片(月下荷塘图)

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大片的荷塘,你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它呢?

学生:(略)

老师找出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有的语言朴实,有的语言瑰丽。但对于荷花的赞美却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现在就请大家看一段话,欣赏一下别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片荷塘的。(在“月下荷塘”图片右边出现《荷瑭月色》第四小节的前三句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

师:这段描写荷塘、荷花的文字如诗如画,传神精妙,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学们,关于朱自清你们知道一些什么呢?

生:略(根据预习情况各抒己见)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主要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政游杂记》。著名的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师:在初中我们曾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品味他写景抒情散文的妙处,探讨一下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图片(上为题目“荷塘月色”,下:景——情)

二、初读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在过程中要求:

(1)在重要词语下面做上标记。(词语放在第二课时默写)

(2)在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一、再读课文,品位文章第4、5、6小节语言

师:听过录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小节?

生:4、5、6小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小节)

师:同学们对4、5小节意见一致,第6小节是否写荷塘和月色呢?先留下悬念,接下来我们看看4、5两小节作者是怎样对荷塘和月色设色着墨的。

(一)、第4小节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小节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从中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图片,中为“月下荷塘”,右为文本)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A景B特点C修辞

荷叶——圆形舒展——比喻

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比喻、拟人

荷叶——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喻、通感

荷波——凝碧——拟人、词语的移用

[在学生分析的特点时必然波及到修辞,可对这段中修辞进行分析总结,多媒体显示C部分]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在小声议论,清香是嗅觉方面的,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清香怎么能比作歌声呢?其实这就是修辞的一种——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1、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生:层次感、立体感

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生:……

多媒体展示(上:层次中:角度下:音节)

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

(二)第5小节

1、齐读课文第5小节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荷塘月色

3、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学生可能认为有些句子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是比喻句,这时老师要进行解释]

师:比喻的好处刚才在第4小节中就讲过了,其实在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多媒体展示(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显示内容: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三)第6小节

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第六小节。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这堂课一开始对第六小节的归属问题就有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小节写到了月色,一部分认为不然,形成两派意见。现在就请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甲方:我们认为这一小节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乙方:虽然这一小节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老师总结:刚才双方都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现在老师把你们的观点合在一起总结一下就是: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书写月。

再回头浏览一下第四小节,其实月下荷塘图也是这一种写法。月色融化在具体的描写中,虽无“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和大家一起着重品味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领略了荷塘月色的魅力。作者巧妙地

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形象。的遣词用字也非常的准确,

富有诗情画意。

五.作业。

1.生字生词积累到作业本上。

2.按给出的首句子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寒冷的风呼湖叫地吹着……

[随堂练习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

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心翼翼

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

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

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宛然:仿佛倩影:美丽的影子

B.袅娜:轻盈的样子风致:美的姿态

弥望:满眼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尔其:那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羽杯:酒杯

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斑驳:明暗不一

敛裾:提一提衣裳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荷塘月色》教案10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设计色彩课程的收获 色彩设计心得体会 乡镇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优秀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