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小编:

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背诵第4至第6自然段描写荷塘、月色、及荷塘周围景色的课文。

二. 理清全文结构,归纳每部分的内容大意。

三. 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

一.体会课文写景状物的主要特点:第一,对生活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后,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景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或丰富的联想。第二,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出发,采用恰切的表现手法,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自然合理地抒发感情。

二.联系有关创作背景材料,准确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特别要抓住“景语”中的“情思”,基本弄懂每篇课文的思想意义。

三.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一点文学鉴赏的知识与方法。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诵课文的某些语段,提高语言、语调的感染力,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

五.学习写有具体描摹对象的抒情短文,力求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真实的思想感情,以矫正“写物不见情,抒情常做作”的毛病。

【教学重点】

《荷》文的主旨较深远,作品蕴含的感情较复杂,教师不要游离原文去宣讲作者的创作动机,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有关内容。重点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含义和体味“情景交融”的语句中“情”是怎样产生的。要把关键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挖掘出来。

【教学难点】

《荷》文流露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的认为是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有的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些看法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内容: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①煤屑路②蓊蓊郁郁 ③弥望 ④袅娜 ⑤脉脉的流水 ⑥倩影)。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主要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情况)。思考: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

(以上预习内容不一定在授课始初进行检查,它主要是帮助学生熟悉、理解课文的。)

一.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下面,听《荷塘月色》的多媒体配乐录音。

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教师:作者细笔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宿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在教法上可以有两种考虑:

第一,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nb

sp;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说明:上面的“段意”,“部分划分”中有关文字可作为板书出现)

第二,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这一线索来分析作品结构框架

(说明:以上两种处理意见也可以结合使用,互为补充)

三、《荷塘月色》的写作线索。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结构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这里,再小结一下。教法上由教师主述或由学生讨论均可。很可能学生在认识上有争议,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行。

教师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号一句可作为板书)

四、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讲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分析直接抒情的语句(让学生按行文先后摘选)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山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五、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语: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为了下一课时的顺利进行,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背诵第4自然段。

2.笔答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4小题,并用以巩固对第4段的背诵效果。

3.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第四题(填表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集体背诵《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请两位同学各背诵一遍第4段。

教师针对学生背诵的情况,正音,矫正语速上的毛病。

3.检查上一课时所留作业的第2题(即《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先后依次写了那些景物,是按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授内容。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②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 。荷叶田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

交融”的问题)。

黑板上还可以出现以下字样:

“静”中蕴含着“动”(写出生命之美)

空间顺序变化,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可见”与“可想”的结合

三、关于“通感”问题。

这个问题可放在分析第4段时顺势讲解,不必讲通感的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特别是在本课中有该辞格的语句的艺术效果)。

请学生分析这一句的比喻特点: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引导学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辞现象的句子,并进行欣赏。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五、收束部分。

课,讲到这儿,可能会起点小高潮,在学生思维较活跃的时候,可以考虑到“收束”了,这种“收束”是指结束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这是保护学生思考积极性的一种措施;从授课安排上说,这一课时也到了收束的阶段了,留下的思考题正是为下一课时服务的。

思考题: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 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好,课下就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

作业还有就是背诵了,第4至6段一定要背熟,并会书写其中生僻的字词。

板书 设 计

叶子:田田,亭亭

白花:袅娜,羞涩

清香:缕缕,渺茫

这几天 月 幽僻的路 像是到了 如流水

心里颇 夜 蓊郁的树 另一世界 仿佛牛乳 光

不宁静 漫 淡淡月光 成了自由 像梦 影 和谐 到底惦着南

(文眼) 步 的人,且 灌木,杨柳 (感慨地

受用这荷 树色阴阴像烟雾 回到现实)

香月色 远山只有大意

路灯没精打采

淡淡的哀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 蝉,蛙声热闹 色彩:

我什么都没有 素淡 朦胧

(对黑暗的现实的不满 冷清 寂寞 情调:

对自由,宁静的向往) (未能排除内心的不平静) 隐曲 含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荷塘月色》训练提高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高中课文劝学教案(优秀18篇) 包饺子后的心得(精选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