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小编: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大寒,砚冰坚,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因此放松。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了,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余因得遍观群书。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未尝稍降辞色。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时节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腰白玉之环,左佩刀,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今诸生学于太学,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是可谓善学者矣。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关于作者及背景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赠序:盛行于唐宋。这种序文通常是叙议结合,又是兼用抒情。除了记述交往友情之外,常常借送别生发议论。长辈为晚辈写的序又多有教诲勉励的意思。便是长辈为晚辈而写的序文。

考点梳理

1、古今异义词

(1)尝趋百里外 (古义:跑向 今义:快走)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些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走送之 (古义:跑,赶快 今义:行走)

(4)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5)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取得,文中指买到

今义:达到,实现)

(6)裘葛之遗 (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 )

2、一词多义

至 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达)

从 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从乡之先达(向)

3、词类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 腰间挂着)

日再食 (“日”名作状 每天)

(“食”名作动 给……吃)

无鲜肥滋味这享(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为鲜鱼和肥肉)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5、常考虚词

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

以衾拥覆(用)

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

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

录毕,走送之 ( 代词,书 )

每假借藏书之家 (助词,的)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益慕圣贤之道 (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足肤皲裂而不知 (转折连词,但是、却 )

久而乃和(承接连词)

则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

6、关键句子翻译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每每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日期。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常常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广泛地阅览到各种书籍。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的。

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旧袍子破衣服,,夹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⑧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

⑨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内容概括

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突出中心;采取对比的方式,阐明道理。

如文中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将今日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和自己艰苦的学习生活作对比,说明业有不精,德有不成,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的道理。

(2)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文章的叙事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来进行描绘。

(3)语言简洁,记叙为主;写法上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

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4)全文语言简洁朴实,感情深沉殷切。

作者叙述往昔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饱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意;追忆读书之乐,又显欣慰之情,全篇文辞淡,情感浓,含义深,极具说服力。


(一)重点字音(加线字注音):

嗜学shì 烨然yè谒余 yè廪稍lǐnshāo

緼袍敝衣yùn 冻馁之患něiì容臭(xiù)

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皲裂jūn)

(二)重点词义(解释加线的词)

余幼时即嗜学( 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

弗之怠(懈怠,放松) 益慕圣贤之道( 更加 )

不敢稍逾约(超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 )

援疑质理( 引,提出 )( 询问 ) 俟其欣悦(等待)

未尝稍降辞色( 言辞 )( 脸色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破旧 ) 言和而色夷 (平和 )

负箧曳屣 (背)(拖着) 无冻馁之患(饥饿)

媵人持汤沃灌(洗) 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寓逆旅(寓居) 略无慕艳意(羡慕)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非天资之卑 (低下)

(三)理解填空:

1、文章第一节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读书求学的艰辛。从时间方面看主要分两个阶段:

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从内容看求学之苦有四个方面:

借抄苦、求教苦、行路苦、衣食苦。

2、马生读书具有明显的优越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日有禀销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3、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书写自己当年的读书生活?

作者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的对比,说明了 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

4、第二节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议论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为了说明: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这一道理。

5、作者写作的目的是 勉励青年人要努力学习。

6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7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8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七)简答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7.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0.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

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11.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12.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3.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1)“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14.“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15.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16.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7.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18.“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19.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20.阅读本段,回答问题。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是可谓善学者矣。

(3)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①流辈甚称其贤。②辞甚畅达。

③言和而色夷。④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5)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7)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8)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9)本段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和议论。

(10)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21. 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读过此文,思绪万千。我为宋濂所折服。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23.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24.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25.《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26.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的理解。

如: 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2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28.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29.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30.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1.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33.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34.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35、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素描说课稿(优秀10篇) 最新有关网络安全的演讲稿500字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