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小编:

课题 马 说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 求仕 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

贞元19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

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如果学生中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可由学生讲,加以表扬。

教学,读是根本。

前面一部分可由学生查找资料完成。

表格部分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四、文体了解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五、基础知识学习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句意: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句意:真的没有马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

1.

2.

3.

4.

5.

由教师念读完成,为理解课文作准备,同时也增加学生的视野。

学生查资料可完成。

文言文的字词比较多,而且也很重要,所以在这一部分要多花些时间,不要做样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6.

(三)古今异义:

1.

2.

3.

(四)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行千里。

4.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驱使。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五)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的人的手里。)

2.重点句子翻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哪里,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六)文意学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理解算简单,可查资料完成。

读——理解——再读——再理解。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本节课无固定板书,以学习字词为主。

教学后记

课题 马 说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2)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目标 4.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思考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夯实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略。

二、文意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二)分部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由教师提问完成。

这些问题不是很难,随问随答。

抽生朗读

学生讨论,然后订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明确: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三)深层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3.参考译文

由扶到放的过程进行教学。

结合初一的蒲松龄的《狼》的“久之”的“之”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再订正。

适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归纳课文。

1.读了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注意把握好直译与意译。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明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求答案一次性正确。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教学后记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版《订鬼》《马说》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实用教材梳理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5篇) 最新开学第一周的周记200字 开学第一周的周记大学六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