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课后反思

小编:

《故乡》课后反思1:

今天上完了《故乡》这一课,回想起来有些东西需要记下来,以供以后教学中参考。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成为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在《故乡》一课中,我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在对闰土这一人形象的理解时,是这样做的.

师:小说中几次提到闰土?

生:两次。第一次是回忆童年时和闰土一起的经历;第二次是我回故乡搬家与成年后的闰土相遇的情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这两部分有关闰土的描写文字,说说你对成年和童年闰土的印象。

生1:我觉的童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成年以后的闰土好象很少说话,很拘束。

生2:童年闰土很可爱,中年的闰土不怎么可爱了。并且成年的闰土像木偶一样,不仅话少,和我也隔膜了。

师:是啊,童年和成年以后的闰土的变化很大。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次朗读这两部分。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闰土的变化。

生1:闰土的外貌变化很大:小时候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手是红活圆实的;成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变作了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像是松树皮。

生2:我觉的小时候的闰土是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很爱他,他整天无忧无虑的;中年的闰土变的沉默寡言,对生活也是充满了忧愁。我想是性格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们从多角度谈了闰土的变化,老师也觉的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身材自然是要增加外,为什么他的语言.动作。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生1:孩子多,收成不好。

生2:书中提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师:大家还能不能再深入的探讨一下原因呢?如写作的时间

生1:小说写于192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最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人们生活流离失所。

生2:辛亥革命不彻底,人民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生活更加悲惨.萧条。

师:闰土是生活在最底层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代表。

阅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故乡》课后反思2:

故乡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篇幅较长,许多老师在教这一课时,都习惯采用表格来教学,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我在上这课之前想来点创新,抛弃先前的表格教学,在课堂结构上改变一下填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到上课时间了,我轻松的来到教室,信心满满的,我自以为准备充分,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我先来了一段自认为比较煽情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大家都知道有人称鲁迅的作品是匕首,它能刺破敌人的心脏,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这把匕首。听完我的开场白,许多学生的兴趣来啦,他们都想看看鲁迅的匕首。

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了,学生刚开始还很有兴趣,叽叽喳喳,大声朗读课文,还有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的样子,我看了很高兴,可没想到课文太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很快就没有了,教室里只有蚊子的嗡嗡声了,我不停的提醒学生要认真读才能见识鲁迅匕首的厉害,但收效甚微,慢慢的读书声消失了,我是干着急,最后一节课下来学生没见识匕首的厉害,我也很累。

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其实传统的教法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教这一课用表格更直观,学生带着任务边读书边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抽象的讲解其实不可取,至少老师讲起来不够轻松,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文章篇幅太长。

通过教这一课,我明白了并不是越创新的教法越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无论它有多么老,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去追赶时髦,尤其是教学方法,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决定不人云亦云。我需要的最好的教法,就是适应学情的。

《故乡》课后反思3:

今天刚下课,一个学生跑过来问:“老师,文中的迅哥是鲁迅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下可糟了,这个问题正是我所纳闷的,如何回答呢?我稍停片刻,说:“你和同学们下去先讨论讨论,我们明天再讲。”回到办公室,我赶紧查阅资料,结果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极少,我又通过其他途径,多方查阅,终于搞清楚了“我”与鲁迅、“我”与迅哥、鲁迅与迅哥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我与鲁迅”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是经过作者再加工创造的艺术形象,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他有作者的影子。鲁迅的小说也同样,“我”是一个经过作家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小说人物,“我”并非鲁迅自己。

二、“我”与迅哥

很显然,迅哥是杨二嫂对“我”的称呼,那么,“我”就是迅哥,迅哥就是“我”,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我”是作者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经过艺术加工,塑造成的艺术形象。以此类推,迅哥也就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

三 、迅哥与鲁迅

鲁迅只是虚构了一个迅哥,多少带点他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但在本质上,这个角色还是个虚构的,不是指鲁迅。之所以有的同学会混淆,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迅”字,因此就把他们划等号,或者明知不能划等号,却也无从解释。

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感觉舒坦多了,心里的泥团也终于解开了,这无疑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对自己也是一次提高。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总结、反思,传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早已落伍,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一桶水”、“常流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因为时代在变,知识也在更新,如果不及时保鲜自己的知识,那么那“一桶水”迟早会不够用甚至“过期”!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故乡》教学反思范文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目标的演讲 成长与蜕变演讲稿(大全7篇) 教师党员生活会发言稿简短(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