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小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作品简介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康桥情结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作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低落下来;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

明确: 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 静谧幽美

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

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

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

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

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寻梦?撑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 ,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金柳

行踪:

游康河

来康桥

寻好梦

别康桥

青荇

潭水

脉络小结

情感:

依恋

爱慕向往

快乐

惆怅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 如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 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写作特色

l 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情感美)

1。 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感(画面美)

l 3。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l 4。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建筑美)

1。 5。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总结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课后小结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

课后习题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体诗歌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取得一定地位后,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闻一多先生就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诗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两句话。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②.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机场工会工作总结(模板5篇) 最新小王子的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