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为何学生热泪双流

小编:admin

上学期,有幸听了同事执教的一堂公开课,至今想来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她执教的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锻炼儿子的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虽有万般不舍,仍然让得了感冒的儿子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表现了伟大而又聪明的母爱。这篇文章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着深深的母爱。值得称道的是,汪老师的执教,竟然让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课后,同事们在赞叹不已的同时,又在议论纷纷,为何汪老师的这堂《学会看病》,会让学生流下热泪? 有的老师说是因为音乐选得好,《烛光里的妈妈》本身歌曲就唱得催人泪下,有的老师说是因为那两个故事拓展得好,一个是鹿妈妈为了救小鹿,纵身跳下悬崖,为小鹿搭了一节生命桥,救了小鹿的生命,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另一个是发生在旅游景区的故事,因为缆车出了故障,年轻的父母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将怀中的婴儿高高举起,为自己的孩子接了生命之梯,而父母双双生亡。两个都是悲情故事。一时办公室里像炸开了锅,公说公理,婆说婆理。

是啊,就课文本身来说,这篇课文感情基调并不悲伤,根本不至于让学生流泪,那位儿子也只不过是得了感冒,并不是得了伤及性命的绝症。课文也只是用文字体现了那位母亲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过程——虽有一万个不忍心,但为了儿子的成长,母亲狠下心来让儿子独自去看病。后悔、自责之后是释然。课文本身并不能让学生热泪双流。

可事实摆在每位听课老师的面前,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热泪,究竟原因何在?

首先来看一下汪老师的整堂课的教学流程:

课始,老师由儿歌《妈妈的爱》自然导入新课的教学,并互相交流了读儿歌的感受。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学了生字词,其次,让学生用一句简单概括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让学生谈一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再次,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复杂的心理活动。再接着,教师根据课文拓展了两个故事,老师配以肢体语言,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中,激情讲述故事内容。最后,让学生以爱的名义,写一写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结果学生边写边哽咽,边读边流泪。

果真如老师们所说的那样吗?歌好?故事拓展得好?其实与其说歌曲不可或缺,故事悲情感人,还不如说是老师好。若把课比作工艺品,处处精美,处处称绝,但精雕细刻这个工艺品的不是别人,是聪明的老师。她这般独具匠心的精彩设计,学生怎能不流泪呢?

一、正确把握文本,注重突破难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根据自读课文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生字,自己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自己去研读课文,而在课文的难点上,老师用恰到好处的火候放在体会母亲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学习生字词时,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组词,并找出好词语。而在体会母亲复杂的心理过程时,老师则让学生用笔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语句旁边做上批注,并全班交流谈感受。可以说,浓墨重彩释难点,轻描淡写生字词。

二、教学语言流畅,字斟句酌

整堂课上,汪老师教态自然,教学语言流畅,并且能做到文采飞扬。事后,我问汪老师,你怎么那么能说会道。汪老师说:“我在备课时,都将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好,不临场发挥,从不简单应付,而针对具体情况又随机应便。”这句话着实让我感动。我每次上课,只是将教学流程备好,而连接教学流程的语言我从未去字斟句酌过。是啊,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当老师更需要讲究表达的艺术了。虽然面对学生,讲课要尽量自然、口语化,但面对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情浓厚的篇章,如果只凭我们几句干巴巴的话语,不来点抒情,不带点“文学色彩”,不使劲“千呼万唤”,情感是出不来的。文章的情感在学生心中裸露不了,又何谈达到课文的教学目标呢?

三、音乐选择得当,煽情到位

关于母亲的歌曲很多,而汪老师独具慧眼,选择了这首《烛光里的妈妈》,在学生被课文刚刚感动的时候,老师抓住学生情感的源头,音乐声一起,不给学生的感动有丝毫冷却的余地,相反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音乐在此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煽情作用。和着音乐,泪,已在学生心中流淌开来。无论从音乐的选择,还是从音乐的播放时间,都体现了老师优秀的教学艺术。

四、拓展内容独到,母爱无价

开展拓展性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文的基本能力,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更深处的情感。如果在教学中拓展活动开展得巧而妙,对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汪老师在这堂课的末尾,拓展了两个感人至深而又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先讲述关于动物的,后讲述我们人类的,顺序安排得当,故事内容独到,老师在讲故事的同时,似乎在质问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此时,早已流淌在学生心中的泪,被这伟大的人间亲情而感动得情不自已。接着老师让学生“以爱的名义”给母亲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为学生的情感打开了一道宣泄的闸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热泪夺眶而出,哽哽咽咽地道出了心中对母亲无限的爱。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而要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学生的情感方向,并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最终又要把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情感,得靠老师精彩的教学艺术。

有一句话,要和我的同仁共勉——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作文如此,教课文也如此。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学会看病教案设计与反思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工程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入党转正申请书(优秀8篇) 高速公路建设工作总结(专业18篇) 2023年钢筋工程劳务承包合同书(优秀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