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实录

小编:admin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传记单元的三篇基本阅读课文,今天来学习扩展阅读课文《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次,我们要做一点深入的研讨。请思考:文中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的评说句有哪些?找出这些句子,并讨论其含义、作用、内容和技巧等。先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教师巡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继续全班交流)

生:第一段中“他就在47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我觉得这段议论写得好,它用了“啼鹃”和“共工”两个典故以及“擎天玉柱”这个比喻,强调了文天祥的人生价值。

师:你对这段议论的内容和手法把握得不错。老师想就这段议论提一个问题:作者说文天祥在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生:“又”字表明这立柱不止一根。

师:那么,另外一根指的是什么?

生:指文天祥是支撑危在旦夕的南宋大厦的支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上文文天祥“独柱擎天力弗支”的诗句中可知道。

师:可见文天祥生命的价值、意义是多么重大啊!

生:第三段:“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取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我认为这段议论写得很好。这里作者用了排比句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文天祥生命的意义,其中“光华”“钙质”“新的磨刀石”“壮美的音符”等比喻,说明了文天祥活着不死的意义所在。

师:所有的议论都是对具体的事件有感而发的结果。看看这段议论是在什么情境里生发的吧!

生:这是作者在叙述文天祥兵败被俘被押往北方途中,战友王炎午劝其就死事时所发的议论。这时,文天祥如果死去就可以保持大节,但他没去死,因为他的使命还没结束。

生:第七段:“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的骨头永远不得发育。此辈精神侏儒,哪是识得文天祥的‘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哪是配闻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曾任南宋状元宰相的留梦炎劝文天祥投降时,文天祥转过身去,只给留梦炎一个冷背,作者就一个“冷背”的动作而发的议论。这段议论在比喻、对比中贬斥了“狗尾巴草”“秽土”“侏儒”一样的投降变节的留梦炎,歌颂了像“葵藿”一样忠心,像“铁石”一样坚定的精神巨人文天祥。

师:这么好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第七段中的议论句)

生:我认为这段议论中还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生:这不是“用典”而是引用。

师:这典故是在引文中,所以说“引用”。这几位同学都研究得很仔细。钟玮同学注意到了作者这段议论是就文天祥的一个“冷背”的动作而发的。由此,同学们可以发现,夹叙夹议的文章,什么时候该发议论,这有一个议论点的选择问题。议论点的选择可以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还可以是某人某事某物。

生:第十段:“同是亡国废帝,南唐后主李煜的依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怕他是既不识寻梦,也不懂悲怀。”这是作者对南宋九岁小恭帝赵显发的议论。作者通过赵显与李煜的对比,表明赵是一个既不识梦寻,又不懂悲怀的不堪一击的废物。

师:作者本是写赵显却提到李煜,是为了形成对比,对比更显得赵是废物。而要找出与赵对比的人,就需要作者联想,加强议论的力度,这联想是不可缺的。前面第一、三、七段中的议论,作者在议论中引用诗文、打比喻、用典故等,也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

生:作者写元朝大臣阿合马劝降,被文天祥的回答激得“恼羞成怒,无奈词拙找不到话反驳”时发表的一段议论:“试想,大草原的马背上摔打出来的将军,总共才读过几行书,论说理,哪是江南士子的对手。何况他今天面临的又是彻底陌生的语言和行为系统!”前面很多议论是就某人某事某句话而发的议论,而对这“无话可说”作者也发表议论,这议论也很特别

师:洪庆明同学这一发现太好了,说明可议论的点还很多,而且这段议论也很独到。

生:作者让读者“试想”,其实是明摆的事实,一个没读过几行书的将军怎么斗得过文天祥这个江南士子。只是我还不理解“何况他今天面临的又是彻底陌生的语言和行为系统”这句话的含义。

师:谁来说说?

生:这是说阿合马不理解文天祥说的话。

生:我认为这是说阿合马想不到文天祥会说这样的话,想不到文天祥做出这样的举动。

师:这两位同学的解说都不错。在劝降者看来,一般人都贪生怕死,面对文天祥不肯下跪求饶,他们怎会不感到陌生?这也正是阿合马的浅陋。

生:我正想说这一段“这又显出了阿合马的浅陋。像文天祥这样一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岂不知‘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这是写阿合马恫吓文天祥后,作者发的议论,强调了阿合马的浅陋,文天祥是杀头也不怕的一代伟男子。

师:为什么这段议论联想到毛泽东、司马迁?作者大概想说明阿合马的浅陋就浅陋在不懂得中华民族有不怕死的传统。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用司马迁、毛泽东的话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这一特点,文天祥自勉的诗也说明了这一点。

生:提到联想,我还有点不太明白,第三部分作者议论到文天祥的“撼天地,慑鬼神”的诗篇时,为什么突然将笔一拐,联想起了但丁、马可•波罗、司马迁和李煜来?

师:是啊,联想是不是还有内在逻辑呢?谁能做点阐释?

生:在联想但丁等人前,作者有这样一段议论:“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慘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从这议论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者的联想也是要说明文天祥的“撼天地,慑鬼神”的诗篇也和但丁等人一样,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时用生命写成的。

师:说得太好了,这其实在提醒读者注意文天祥诗篇的价值所在。我们从这段议论中可再一次体会到联想对议论所起的作用。文中还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议论,也是借助联想来赞颂文天祥的《正气歌》的,大家看看是哪段?

生:(齐读)“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的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死,何以家为’!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作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

师:这段议论精彩在何处?

生:用了一些判断句对文天祥的《正气歌》给予高度评价,说它是“民族的慷慨呼啸,是民族精魂的立言”,将文天祥与屈原、霍去病联系起来,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感。

生:还用了三组排比句和“化作虹霓”“凝作金石”等比喻句,是对《正气歌》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气势非常磅礴。

师:两位同学对精彩所在的分析也不错。作者对《正气歌》的褒扬,确实不是一个“好”字就可了结的,而是发挥了联想、想象,借屈原、霍去病来彰显《正气歌》代表的民族精魂,用比喻和排比的句子赞颂《正气歌》的巨大影响。

师:像以上同学列举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同学们对这篇评传的精当的议论文句进行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使我们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这个问题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根据这节课的讨论作简单的小结。

生:议论要选好议论点,譬如,就某个行动某句语言或某人某事某物进行议论。

生:要发表议论,就要求作者对所叙人或事物有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生:议论表达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要运用一些能起强调作用的句式如排比、反问、感叹等,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引用、用典、对比、比喻等。

师:议论表达些什么内容呢?

生:可以评价意义、价值、作用或解释内涵。

生:也可以揭示实质、性质、特点或谈体会等。

(教师根据学生归纳板书)

记叙中的议论

一、议论点的选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某人某事某物

二、议论所需条件:作者对所叙人事物有独到眼光,深刻见解

三、议论的表达:

思维——联想,想象

内容——或评价意义、价值、作用;或解释含义内涵;或揭示实质、性质、特点;或谈感受体会等

句式——排比、反问、感叹等

修辞——引用、用典、对比、比喻等

布置作业:截取《“布衣总统”孙中山》或《华罗庚》两篇传记的某个叙述片段,然后写上议论性文字。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成数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及改进 折扣教学反思(实用5篇) 实用种植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汇总18篇) 2023年帮扶企业工作总结八篇(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