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培养应试能力的误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

小编:admin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理论和实践却往往发生龃龉。九年义务

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

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也将“阅读、写作、听说”确定为能力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学无疑要服从大纲的这一指挥。然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应试教育尚未真正让位于素质教育的现实,这

就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作法四处蔓

延,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受到排挤,而代之以旨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于是,便有了

题海战术和五花八门的测试训练,也便有了猜题、押题之风的盛行。这种现象如发生在一般的语文教师身上,

倒也不足为怪,但读了魏书生同志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2期上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文,顿

感大惑不解。

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魏书生同志把应试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

仅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分为出题、答题、评卷、补考、总结五个环节),而且一一落到实处。文中写道:“15

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

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如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自然不失为一种有

效的途径,但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将大量的本应

让学生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时间耗费在出题、做题上,实在是舍本逐末。而魏书生同志单是用于学生出

题的时间就几乎占了全学期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每周5课时计算)。如文中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

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如

果加上答题、评卷、补考、总结所用去的时间,称之为以考代学决不为过。诚然,这种做法会给学生应付统考

乃至中考、高考带来好处,且不说他们在出题、答题、评卷等过程中复习到了将要在决定命运的考卷上见面的

语文知识,如果某个学生在出题时押对一道大考试题,其考卷上的分数就会立即上升,押对的愈多,上升的幅

度便愈大。也许是尝到了这个甜头,魏书生同志在每次市、校统考之后,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

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

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要予以奖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究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何方?据魏书生同

志介绍,有个学生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可以想见,该生在这次统考中的成绩定然名

列前茅,但通过押题换来的高分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如果该生下一次未能押到试题或押中甚少,情况又

会怎样呢?因此,魏书生同志所着力培养的应试能力,并非学生真正需要并能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而只能是

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误导。

笔者丝毫不想否认,适当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悉各种不同的题型,

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等,无疑对提高正式考试的成绩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之所在,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那么,他就不会

被考试所吓倒,更不须为应付考试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要教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教

,学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学,高考的事尽可以彼此都不放在心上,临到考期,应届学生跑去考就是了。如果

毕业班要特别繁忙紧张,另外钻研一套复习资料,这就好像平时的教学是不怎么管用的了。”(《答曾仲珊》

)叶老的这番话的确发人深思。语文教学如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境界,应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再看看语文

教学大纲,在其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中,没有一项属于应试能力的训练。可见,“应试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语

文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而是服从应试教育需要的无奈之举。

魏书生同志尽管将老师出题考学生变成了学生出题考学生,但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把学生禁锢在“题

海”之中而已,其训练效果必须也只能通过分数来检验。正因为如此,魏书生同志在展示其教学改革的成就时

,除了列举考试佳绩,似乎再没有其他的佐证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应该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他的这种

“改革”并未减轻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沉重压力,他在不知不觉中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能力”的提出及其主宰教学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考分仍是当前评价学生成

绩好坏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从主观上看,乃是因为教师没有勇气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即便

像魏书生同志这样蜚声海内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无法抗拒这种强大的压力。同时还应该看到,以提高升学率为

目的的应试训练得以蔓延,也是追求“短期效应”的不良倾向在教学领域中的反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为培

养应试能力所付出的心血,确在某些学生的考分上得到了回报,但是这种作法是以牺牲学生应具备的读、写、

听、说能力为代价的,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必然造成“高分低能”(对厌学者来说则是低分低能)的

恶果。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惩罚。

从魏书生同志教改实践中的偏差不难看出,我们现在冠以各种名目的改革,很难说是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

质教育的改革。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改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我们在对魏书生同志的教改成就津

津乐道之时,却又不无遗憾的发现,这位年轻的教育家所进行的探索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在育

人方面),但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毋庸置疑,魏书生同志是中学语文教改的一面旗帜,但我们在研究其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及教改思路,借

鉴其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辩证法,我们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作法,窃以

为不值得大加赞赏,更是不值得大力提倡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渗透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物业客服人员工作总结(专业23篇) 2023年家暴三分钟演讲(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