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小编:admin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教案

学习诗歌评论的基本方法

自读讲读结合1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理应对之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从九四年以来,诗歌评论题已成了一个固定题型。要想做好这道题,同学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应抓好两个环节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注意语言的把握。

1、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练

精炼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诗歌的语言力求一字传神,在阅读中,应注意体味。

课文段2:《忆江南》一首,选取了两个典型情节(意象:有意义的事或物),恰当而又准确的渲染了江南明媚的春天,同时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课文段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首中“明月别枝惊鹊”,着一别字,便暗示出雀和枝对明月的依恋,反映夜行人(由愉快)在快下雨时的焦急,从而有力的衬托了“忽见”时的惊喜之情。

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春之盛况)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情趣(花影相嬉)尽出;

“春风又绿江南岸”,着一“绿”字,令读者如身临春境;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着一“一”字,“早梅”之早,可想而知。

品出诗中用词的疑炼,深究堂奥,才能读出诗味。

2、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除了品味用词的精练外,还应咀嚼诗歌语言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95高考题)是借景抒情(怀春伤春),而非直抒胸臆;

“明月别枝惊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夜行时不希望月亮下山的焦急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运用了李白离川东下追求功名的欢快心情;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极度厌恶之情。

第二个环节:要注意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即诗歌选取典型物象烘托出的气氛和情调。意境的体味是对全诗的一个整体把握。

课文段3:《忆江南》之二,作者抓住了“寻桂子”“看潮头”两个典型意象,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江南湖山的赞美,另一方面,穷其原因,是因为他在杭州为官期间,政绩不菲,因而清静闲适,而“寻桂子”“看潮头”正渲染了气氛的清幽,表达了闲适的情趣。

课文段4:《鹧鸪天》重点分析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结合其人生道路,时代背景,从乡村景象的描绘中,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悲苦与沉痛。

举例:97年高考考到的刘禹锡和雍陶的两首写洞庭湖君山的诗,均是单纯的写景诗,故而分析到与《岳阳楼记》中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情相同,显属附会。

2000年高考第7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选项显然为C,诗人当时的心情是焦躁而期望)

《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

江夔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枫叶秋风舟到哪,云跟到哪不由自主情意缠绵爱人

(首句就写出了漂泊不定的身世)

(末句写深切的怀人之情)

《忆王孙·冬词》

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风扫阴云月色明亮

(思妇冬夜不眠的凄苦)

另外,诗歌当中有些意象的含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学生在读诗时应能反馈出来:杨柳(离情别意)、长亭(别情)、明月(乡愁)、丁香(愁心)、寒蝉(悲秋)、青鸟(愁闷心绪)、红豆(相思)、夕阳(离别时的心情)、牧童(淡泊)、落花(伤春)、孤雁落帆(游子)、吴钩(勇武豪情)、断鸿(孤独)、长剑(志向)等等。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家校合作教育心得实用 2023年辅警个人月度总结(汇总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