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使用策略例谈

小编:admin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吕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一部分学者提出用教材教的观点,强调教材的示范功能。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种观念上的变革,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层面上,不少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方面存在误区,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这使教材渐渐远离课堂教学中心,处于边缘状态。有人舍本逐末,抓住教材中的一点,不及其余,盲目拓展,甚至希望通过反文本来出彩。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层面,探讨语文教材的使用策略,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材观,纠正语文教学中使用教材的偏差,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按照研究教材的过程,我们把教材研究策略分为静态策略、动态策略和反思策略。

一、静态策略

所谓静态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的研究策略。其主要特征是教师个人独立研究。

(一)整体研究

所谓整体,本文指一册教科书或一个单元。从大的方面来说,教师应该有整体把握一册教科书的意识和能力,要明了这册教科书蕴涵了哪些规律,有哪些知识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参照课程标准,通过这册教科书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对照这些目标,需要怎样调整教材。一个单元也如此。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整体研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范金豹老师两次教《死水》,使用的策略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 第一次教《死水》,我只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亦步亦趋地教教材。可以说是死的教师,用死的教材去教死了学生,产生死的课堂。

第二次教《死水》,在处理教材时,从整体着眼,使教材为我所用。从《再别康桥》中学习诗歌三美理论; 在《赞美》中学习象征主义创作方法,让它们为学生学习《死水》奠定基础(教科书按照《再别康桥》《死水》《赞美》的顺序组成一个单元)。爱国主义是闻一多诗歌的主旋律,我以《死水》为主,以《死水》创作前后体现闻一多不同风格的七首诗歌为宾,形成前呼后拥之势,布成众星拱月之态,用《红烛》《太阳吟》《忆菊》和《七子之歌》这四首诗为《死水》的出场渲染和铺垫;用《发现》点明《死水》的背景;用《静夜》和《一句话》来引证、延伸《死水》的意义,然后用爱国主义这条红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闯一多的照片,聆听《七子之歌》的乐曲,等等。课后布置的作业是阅读贾平凹的《丑石》,然后模仿《死水》,把它改 写成诗歌。

范金豹老师在第二次教学中教活了《死水》,主要是因为他采用了整体策略,统筹安排教材。首先,研究一个单元的教材,调整了教学次序,目的是让前两首诗歌为《死水》的教学服务。其次,从每一首诗歌的特点出发,整合本单元三首诗歌的教学目标:诗歌创作理论、 创作方法和诗歌的主旨以及爱国主义,使每首诗歌从不同方面反映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再次,在课后作业上下工夫:从表面上看是技能训练,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继续;从表面上看是模仿,实际上也是实现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样,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清晰,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形成了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对完整的框架。具体到《死水》这篇课文,既整合于单元之中,又有其特征,独立成为亮点:在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将读雪等语文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其中,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的均衡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二)开发课程资源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阅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必须与其他相关文本互相联系或对照才行;其他文本犹如一层栅栏,能够添加、筛除或过滤信息,使读者的阅读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构建,以达到阅读目的和期待。(2)干国祥在《确定多元之界的四个维度》一文中指出要获得 一个比较满意的‘意义’,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作者规定的解释,参考其他阅读者的阅读意见和同此文构成互文关系的其他文本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比较理想的意义解释。(3)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仅仅教学生学教材,或者说教教材是不够的,必须在教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其背景知识,促进其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帮助他们构建新的意义,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进行了怎样的教学预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能否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从上述《死水》的课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学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范老师紧紧扣住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首先大大丰富了课堂容量,同时又多而不乱,繁而有序;其次为学生提供了资源包,使他们集中感受了闻一多的写作风格,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死水》的主旨。当然,如果教师能够有选择地提供一些与《死水》构成互文关系的其他读者的意见,如朱自清、梁实秋、徐志摩、司马长风等人的观点,就能够帮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建构《死水》的意义。

(三)挖掘创新点

创新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注重立足文本,要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教师的创新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积累,来源于扎实的教学功底, 来源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教学智慧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丰富、更新、挖掘新的素材,使教材内容在教与学的动态中不断生成。教材只有在动态生成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不同体验的交锋和碰撞中才能丰富和提升,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游园不值》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因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名句。窦老师抓住的却是怜,他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体会怜意,让学生感觉到这首诗生命的温度,把握到文字背后诗人绵长的情感,从而印象深刻地走进诗的世界。(4)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课程下初中作文教学的优化与实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学生会没去开会检讨书500字实用(11篇)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实践项目(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