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阅读附答案以译文

小编:

  《行经华阴》描写了诗人途经华阴时所见的华山三峰雄奇险峻的景色,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

  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3分)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1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6分)

  答案

  14.D(“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

  15.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

  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白话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创作背景

  崔颢在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年间二次入都。诗人此次行经华阴,事实上与路上行客一样,也未尝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见西岳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也未免移性动情,感叹自己何苦奔波于坎坷仕途。

  此诗即作于这种心境中,其思想可能是受当时崇奉道教、供养方士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的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最新赌博自律心得(案例14篇) 自愿放弃拆迁承诺书(7篇) 教师节文化活动方案策划(模板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