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训练:《烟雨江南,千年扬州》(散文)阅读答案

小编:ll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4分)

烟雨江南,千年扬州

文/孙晓龙

烟雨江南,千年扬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驻足,在瘦西湖畔,杨柳树下,挥笔成文,泼墨成章,成就了这座古老的城池。

早在秦始皇铸九鼎,天下分九州,就有扬州雄居东南,为其沿海门户。后经汉唐历代的经营,成为东南名城。唐宋多有文人到此游历,留下诸多为后世称颂的名句。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后世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孟浩然自然是三月春花烂漫时来到扬州的,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过这样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景色在诗人内心深处烙下无限的印记。客居他乡多年后的孟浩然念念不忘曾经的扬州,便有“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之作。走遍大江南北,唯有扬州给他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忆,所以才有了孟浩然这唯一与扬州有关的诗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唐诗人徐凝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书写了唐扬州的另外一番意境。徐凝没有留下太多传世的佳句,但唯独这一首《忆扬州》,让后人为之称赞。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得知,诗人到底是为心底的那个扬州人而忆,还是为扬州的明月而忆?或许从“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能有所感悟吧!扬州的风花雪月,让多少人为之倾倒。风流倜傥的杜牧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时到晚唐,虽胸有万千抱负,却无法施展,而唯独扬州能解其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乱世中的安逸,让杜牧在二月春风得意,抛却北国那战乱的烟火,隐藏在这春风和煦的江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许是时代的无奈,也许是郁郁不得志,唯有扬州能安其心,十年一觉足可终其一生。也许扬州确实是一个疗伤的好地方,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举家流浪途中,穷困潦倒,但也不忘畅想江南的繁华盛世,笔下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内心,“胡商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柴米贵,老夫乘兴欲东游”。飘泊一生的杜甫走到人生最后的那一刻,都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夙愿,也只能用这首《解闷》道出自己对扬州的无限畅想。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名句,让扬州人寻寻觅觅一千年,只为寻找二十四桥的踪迹!历史的远去和战乱的硝烟,让诗人笔下的二十四桥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究竟是有二十四座桥,还是某一座桥的名字?争议颇多。唯独有历史记载的是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说它是一座桥的名字,桥名为二十四桥,但也仅有寥寥几句,亦无从考证,这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其真实性不得而知。

逝去的时光无需过分追究,且说当下。今人为纪念文人笔下的二十四桥,特地在瘦西湖上建了一座石拱桥,命名为二十四桥。因仅有的一句诗,再无其他相关的历史踪迹可循。后人结合江南小桥流水的特色,建起了这座小巧玲珑略显袖珍的石桥。在这座桥上,唯独可以与“二十四”这个词有关联的就是这些数字,桥长二十四米,宽两米四,栏杆立柱二十四根,两头上桥处各有二十四个台阶供游人上下桥。这也许是后人刻意追求这座桥与名最理想的做法吧!

时光更替,繁华尽头是没落。“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扬摧折旧官河”,当晚唐诗人韦庄路过盛世尽头的扬州时,满目怆然,看到了凋敝的这一幕。当年“杨一益二”的繁华盛世,如今早已不知踪影,唯独留下了空寂的二十四桥,守望曾经的这段辉煌。时过境迁,往事亦不堪回首,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北宋的安逸,扬州再一次惨遭浩劫。金兵南侵,扬州沦陷,在胡马的铁蹄下,往日的烟花烂漫瞬间凋零。南宋诗人姜夔痛心疾首而作:“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志在收复失去的大好山河,却郁郁不得志。多少年来的一再失望,让这位曾经铁骨铮铮的男儿,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泪水,舞剑手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宋词的弹奏唱曲之优雅律韵依旧在瘦西湖的游船里摇曳,旧时的故事依稀可见,只是佳人不在。

扬州在繁华与乱世中交替前行,转眼便是千年。与扬州一起见证着这一切的京杭大运河依旧默默地承担着历史赋予它的责任。沧桑的河道,古老的杨柳,讲述着运河过去的故事……(文章有删改) ——选自《<名家美文精选>》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点题,大气包举,以烟雨江南,千年扬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驻足与留恋,为下文铺叙展开打下铺垫。

B.作者歌唱扬州的厚重,从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的诗句写起,照应“烟雨江南”主题,后世文人墨客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都是倾慕李白的才华。

C.“诗人不幸江山幸”。扬州吸引了一大批失意落魄的文人墨客,他们用生花妙笔把这座城市点缀得乱花迷眼。

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诗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表达效果上恐怕要大打折扣。

5.文中结尾说到“扬州在繁华与乱世中交替前行,转眼便是千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6.文中作者时而沉溺在对历史的遐想中,又时而回到眼前现实,这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议论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附答案:

4.考查对写作手法和文章内容的理解。(3分)

【答案】B。题中谈到“后世文人墨客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都是倾慕李白的才华。”这句表述过于绝对,其中不乏文人们对扬州三月烟雨的迷恋。

5.考查对文章主体内容的理解。(5分)

【答案】共5点,每点1分。

作者以时间交替变化为线索,梳理了扬州经历的繁华与衰落,具体概括为:A秦时为沿海门户;B汉唐时为东南名城;C唐宋文人墨客众多,留下为人称颂的名句;D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北宋的安逸;E金兵南侵,扬州沦陷,往日繁华瞬间凋零;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

6.本题考查表达技巧。(6分)

【答案】(共3点,每点2分)

①   既能显示出扬州厚重繁华的历史,更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使主题意蕴更加深邃;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扬州,使扬州更加立体感人;

③灵活引用古人诗句,使扬州形象更加丰满,激发人们对千年古城的惋惜之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写作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虚”与“实”是相对而言。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走两步”,认出你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2023年触电心得体会总结 触电事故心得体会(优秀5篇)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读后感大全(22篇) 最新校园文明倡议书250字(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