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阅读附答案

小编:

《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①,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②以为器,天下无费。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③,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酰④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力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注释:①耨(nòu):古代锄草的农具;锄草。②埏埴(shānzhí):用水和粘土,制成陶器。③硗(qiāo):土地坚硬、不肥沃。④酰(dān):同“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丝麻无以盖形盖:遮蔽

B.女无绣饰纂组之作饰:修饰

C.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患:祸患

> D.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怀:怀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内惑于郑袖

B.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B.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C.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D.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想治理好民众,必须要让百姓专事耕织,做到有饭吃,有衣穿,同时杜绝追求华丽纹饰,禁止奢侈浪费。

B.文章认为,治理国家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解决问题,要因势利导,不误农时,保护百姓财物,要教育民众不自私。

C.文章认为,最高统治者要能敬畏天上的的神灵,能对天下普施恩泽,能建立宏大的功业,能让天下没有反对他的敌人。

D.文章认为,私欲的产生由于没有节制,而要想禁止坏人坏事,必须使用强制手段;奖励好人好事,必须结合教化才能奏效。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5分)

(2)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5分)

答案

9.D(怀:使……归向,使降顺)

10.B(A项“于”分别为“介词,表对象,从”与“介词,表被动,被”;B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C项“则”分别为“连词.表顺承,就"与以”连词,表转折,“却”;D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与“以,“连词,因为”)

11.A

12.(“能让天下没有反对他的敌人”错,应为“夭下没有与他抗衡的人”)

13翻译略

参考译文

治理民众用什么办法呢?回答是,没有五谷人们就没有饭吃,没有丝麻人们就没有衣穿,所以吃饭有了粮食,穿衣有了丝麻,男子从事耕种,女子从事纺织,人们专事耕织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国家就有储备了。提倡男子不要从事奢侈品的雕刻,女子不要从事装饰品的刺绣。木制的食器容易渗水,金属的食器带有腥味,圣人的饮食用具都是来源于土,因而制作陶土用具,这就可杜绝天下的浪费了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阅读附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导游实训报告及通用(六篇) 红色故事心得与感悟三年级范文(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