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清香》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15分)
荠菜清香
①冬刚去,雨水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满地的荠菜已随着葱郁蔓延的春天,蓬勃生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荠菜水灵灵地钻出了地面,绿油油的,晃人眼。才想到,又到了吃荠菜的时节。荠菜茎叶鲜嫩、清香,全菜皆可食用,实为绿色野味的上品。
②二月春来早,乍暖还寒,云展雨作,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农民告别了农闲,开始下地劳动了。这时,迎春花开,嫩黄的榆钱俏立枝头。即使在枯黄的草丛,也催生出点点新绿。风绿了,也将草木染绿了。在那漫山遍野的鲜黄、嫩绿中,在地里劳动的人们会带上小竹篮、小铁锹,劳作之余,顺手捋上几把野菜带回家。
③那时我尚小,经常跟着母亲下地,总能看见母亲有选择地掐几把回来。待从地里回到家,我就帮母亲择荠菜。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圆而薄的面片很快就擀出来了,再熟练地挑入一小块馅儿,左手心一合,右手指随意地捏几下,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④荠菜的另一种吃法是贴饼子。我和妹妹负责往锅里添柴火,等锅烧热后,母亲先在锅里放上一点油,然后将饼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待到锅里冒出一股股大的蒸汽时,一块块黄澄澄的荠菜饼便熟了。顿时,满屋子都飘起淡淡的荠菜香味,萦绕鼻端,至今回味悠长。印象中,老家的野菜品种很多,荠菜是最好吃的一种。
⑤有时候,我也会挎上竹篮,拿着小镰刀,和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大家三三两两地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嘴里唱着“打过春,赤脚奔。挑野菜,拔茅针”的歌谣。农村的田野很美,有青山绿水、茂密挺拔的竹林和成片的果树。我们提着镰刀和竹篮,在漫山遍野穿梭,山坡上、田野里、草丛中,到处都有野菜。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
⑥那时,常常比赛看谁的野菜挖得最多。于是,抢啊、闹啊、笑啊,玩得不亦乐乎,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我们会在劳动快要结束时在田埂上拔茅针,田埂上那一片紫紫的小草,尖尖的,准是茅针,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那尖儿向上猛一提,就会把下面的花苞与茎抽断,这就叫拔茅针。茅针剥开苞衣,把里面雪白的花穗丢进嘴里,软绵绵、甜丝丝的。在那一日三餐都吃不全的日子里,这就是农村孩子最好的零食了。
⑦“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荠菜清香爽嫩,至今老家的人们对荠菜仍有很深的感情。“二月二,挑荠菜,荠菜包饼精拽拽,不吃不吃两三块”就是故乡人们对荠菜由衷的赞歌,情感尽管朴素却包含感恩之情。
小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2:阅读第②段内容,说说作者写“迎春花”和“榆钱”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阅读文章,请根据每个小题后面括号的要求对下面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4分)
(1)荠菜择好后,先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挤干水分,用刀把荠菜切碎,再往馅里加上一些豆腐。(动作描写)(2分)
(2)有的野菜长得胖乎乎的,有的才刚冒出一点嫩芽儿,有的则已是一簇簇地长在一起。(一个词语或短语)(2分)
小题4:说说第⑤段中引用歌谣有何表达效果?(3分)
小题5: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就结构方面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3分)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荠菜。使文章脉络层次清楚,突出了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感激感情。
小题2:写出了二月春天万物都茂盛地生长开来,渲染了温馨美好的气氛,为下文写农民把荠菜带回家做铺垫。
小题3:(1)运用一系列动词“择、洗、烫、挤、切、加上”,写出了用荠菜做馅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童年吃荠菜记忆的深刻,表达了对荠菜的喜爱之情。
(2)示例一:“野菜长得胖乎乎的”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菜长相的可爱;示例二:“嫩芽儿”一词使用儿化音,增加了语言亲切感;示例三:“一簇簇”使用叠词,突出了荠菜的长势旺盛。
小题4:形象地点出了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小伙伴们到田野游玩的乐趣;句式整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亲切感;表达了对儿时美好回忆之情。
小题5:示例一:提问:结尾这段话能否去掉?为什么?回答:不能。这段话总结了全文,照应了开头,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对荠菜的感激之情。示例二:提问:结尾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回答:结尾一段话和开头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试题分析:第一题,梳理情节,可知每个小情节都与“荠菜”有关,即理解此物为线索。线索的作用,基本上都是贯穿全文使结构严谨,同时突出作者的情感。第二题,理解本段写“荠菜”生长的环境,也暗指乡村生活的环境,表达作者对乡村淳朴的情感。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铺垫下文的作用。第三题,根据要求分析语言在表达作者情感和突出事物特征上的独特的效果。第四题,从“对孩子形象的衬托”、“乡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对往日生活的向往”等几个角度来分析。第五题,先设计问题,再解答。在结构上可就第后一段对全文的作用方面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