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年间,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 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这首诗,作者重在写景。归雁入胡天即通过抓住景物特征,点明出塞的季节是 。(2分)
2、古诗中多用征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本诗中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2分)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春天
2、激情和抑郁
3、这两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相关试题】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
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燕然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阅读练习二
7.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8.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7.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诗人孤独、思乡
8.(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阅读练习三: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分)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3分)
3.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时间由朝而暮。(2分)
4. 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请你把它描绘出来。
答案:
(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3、出使原因 目的地
4、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阅读练习四:
(1)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光落日圆。
(2)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何等醒目,何等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
阅读练习五: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本诗从体裁看是 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5、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轻车出使,慰问边塞上的将士。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随从少。问边,慰问边士。属国,典属国(秦汉时的官名)简称,此指王维自己。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塞:边境上的险要地方。
胡:对周边异族的蔑称。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在萧关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指当时的边防前线。
【翻译】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恰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燧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诗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没有什么好的心绪。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归旧地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规律使然,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自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在写景,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弘大,气象浑厚。这一联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诗人置身于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副黄沙莽莽,苍天无际的浩瀚。昂首远望,不见草木,断绝行旅,但见长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为这边塞荒漠骤然增添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时值傍晚,诗人俯瞰婉蜒的黄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奇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景艺术的绝妙。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翰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影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清末文学家王国维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人间词话》)。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书中林东海析《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