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说“茶”
李国文
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
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东坡诗“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情气爽。
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欧阳修《归田录》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团,凡二十余饼重一斤,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团茶分大小,小者贵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苏东坡,情不自禁咏诗记事,记叙他的这次高级消费了。
⑤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摘自《今晚报》,有删改)
1.在括号内填写小节序号,在横线上概括段落大意,完成文章的结构图。
(①)饮茶是门学问
( )饮茶最有讲究
( )
(⑤)
(⑥)饮茶最给人启迪
2.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用的“开门七件事”,说明只有茶才是七宗生活用品中不可缺少的。
B.苏东坡诗句“蟹眼已过鱼眼生”,指的是烧水时产生了由大到小的气泡。
C.文中第②段用唐宰相李德裕鉴水的故事,说明唐代文人都有很高的饮茶品味。
D.欧阳修《归田录》中提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见当时极品茶“龙凤团”的金贵。
3.品茗是一种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这种享受的?请补写出其煎茶的过程。
将锅置于炉火上→ →待水烧到出“鱼目”→ ,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饮用。
4.联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水也会“衰老” 水分具有一定的极性,因此分子与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形成一种链状结构。当水不经常受到撞击,也就是说不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时,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延伸,从而使水不断变“老”,成为老化水。静止状态被存放3天的水就是老化水。未成年人如常饮用老化水,细胞的新陈代谢会明显减慢,并影响生长发育。
材料二:沸水是“死水”中国人习惯于喝开水,即煮沸后得到的沸水,说自来水不安全。其实,自来水中毕竟还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和矿物质,而对水加热的过程中,水中的溶解氧会因升温而散失。更可怕的是,沸水中有害物质三氯甲烷的含量是自来水的三到四倍。难怪用冷却后的沸水浇花花枯,养鱼鱼死。
(1)文中第③段中与材料一中划线的“老”意思相同吗?请说说理由。
(2)联系文章和材料二,谈谈为什么古人煎茶,烧水至“鱼目出”即可?
参考答案:
1. (②-③)
(④)饮茶最有情趣
饮茶最有文化
2.D
3.用扇子扇,使炭火充分燃烧 倒入壶(杯)中沏茶
4.(1)文中第③段中的“老”是指水不断沸腾,滚过了头;
材料一中的“老”是指水在静止状态下存放的时间较长,成为“老化水”。
(2)因为水在过度沸腾的情况下,溶解氧和矿物质流失得更多,而有害物质三氯甲烷还会增加,不利于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