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曹刿论战

小编:

人教版九语文九下文言文中考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

2、 出处:编年体史书《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二、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三、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四、主要内容

(一) 内容概括

历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二) 思想内容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难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内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五、文章结构

第一段:战前准备工作——采取正确的战略思想——取信于民(前提条件、取胜根本原因)

“请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鲁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第二段:作战经过

公将鼓之——未可——齐人三鼓——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可矣——遂逐齐师。

第三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抓住有利战机(反击时机)——彼竭我盈,故克之。

善于详察敌情(追击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两条线索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作战——论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请从——释疑

六、人物分析

1、曹刿: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危难的责任感。(不顾劝阻执意求见:请见、乃入见、请从)

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不谈战事而先谈政治民情:“取信于民”才有战斗条件)

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从容镇定,举止机智而谨慎: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2、鲁庄公:“鄙”

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

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

3、鲁庄公的可取之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亲临战场,虚心求教。

七、写作技巧

详略得当。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八、典型题解

1、文中显示对话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战争发生的时间,还指出了作战对象和战争性质。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请见。“齐师伐我”中的“我”指鲁国。

2、曹刿要去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劝阻,曹刿不但不听,反而入见,这表现了曹刿敢于为国分忧的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

3、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答,他是一个居住在乡里的普通老百姓,他担心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所以他要云见鲁庄公。

4、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同,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肯定的是第三次。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的“小惠”和“小信”分别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试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曹刿认为,要想在战争中获胜,必先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开始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他是如何帮助庄公确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根据对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开始追击的最佳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9、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0、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要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已知彼(意对即可)

11、从第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曹刿对作战有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①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②追击时要判断对方的真实动态。

1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两层:一是战争开始时,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把握了战机。二是追击时,知已知彼,敌退我进。

13、本文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公输》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国的打算?

答: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的指挥,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楚王逬档国已做了充分的抵御准备,攻打宗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国的决定。

14、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曹刿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5、从长勺之战的有后经过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答:具有爱国心,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人。

1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扩知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7、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人和”)

18、长勺之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有哪一位名人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引用过它,把它作为以经胜强的着名战例?

答:鲁国为了抵御强齐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自卫性质的正义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过它。

19、你还知道哪些以弱胜强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你认为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把握了有利的战机,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并且做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

20、“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为“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答:“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 指挥进军,而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能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的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我是不理解成语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错了。

2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的伏焉。”

22、在战中、战后,表现“肉食者鄙”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23、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等。

24、你是否赞成“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试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

2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包含的成语是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26、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7、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28、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29.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30.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九、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孙权劝学·师旷劝学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2023年医院岗前培训心得体会 医院实习生岗前培训心得体会(实用8篇) 2023年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记录乡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