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复习

小编:

【复习目标导引】

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名人和伟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了解课文深厚丰富的人文内涵。《藤野先生》,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学习作者的爱国深情。

《我的母亲》,理解作者的母亲——一位中国传统社会里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品格,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

《我的第一本书》,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理解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再塑生命》,学习莎莉文老师富有爱心的品格,理解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那位盲聋哑学生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2.悉心揣摩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3.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分析:

概括“我”因怀念藤野先生做了什么事情,概括出“我”从藤野先生身上受到怎样的影响。

答案:

写收藏他改正过的讲义和他的照相,又写自己从他那里得到的鞭策和鼓舞。

2.“良心发现”指什么?

分析:

从后面的文字里分析这个短语的含义。

答案:

指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3.“正人君子”这个短语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所指的是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反语,是一种修辞方法,也就是说反话(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的意思相反)。了解一点背景,才能准确指出“正人君子”指的是什么人。

答案:

采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指那些为封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憎恶之情。

例2 通读课文《我的母亲》,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分析: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同学们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同学们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答案: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例3 联系《我的第一本书》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分析: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答案: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例4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回答问题。

1.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

设置本题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

答案: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如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试从课文再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分析:

设置本题意在结合课文掌握夸张的修辞手法,并学习运用。

答案: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分析:

这是一道拓展题,是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让学生较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对人生作出思考。

答案:

答案不求统一,以下观点仅供参考或只作提示。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例5 通读《再塑生命》全文,把握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分析:

设置本题是旨在让同学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视野,进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答案: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2.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分析:

设置本题旨在让同学深入揣摩课文重要语句,并能够作一定的拓展,以扩大知识视野,加深阅读体验。

答案: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 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3.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分析:

设置本题旨在让同学注重品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在其中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答案:

课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 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模仿这些句子写的句子略。

【综合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黝黑( ) 禁锢( ) 犀利( ) 尴尬( )

炽热( ) 正襟危坐( ) 广袤无垠( )藏污纳垢(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责fá( ) 管shù( ) 广mò( ) 宽shù( )

zhì( )问 文zhōu zhōu( )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从句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4.下面一段话里四个空白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他的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①惜别②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给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③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④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看看上下文!)

C. :“ ”, ; 。

D. :“ ”, ; ,

5.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小而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看哪一个答案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

A.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希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

A.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谨,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哪个最准确? )

B.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监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lì( )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níng( )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yì( )的事! 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yì( )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huǐ( )又急,听说眼yì( )可以用舌头tiǎn( )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tiǎn( )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 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两件事情!)

4.“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在开头!)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请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眼睛?)

2.选文第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托尔斯泰眼睛________、________的洞察力。

3.选文第二段结尾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种修辞方法,描写出怎样的一对眼睛?)

三、写作

题目: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生活的家乡、养育自己的父母、教导自己的老师、学习成长的集体(学校、班级、小组)。请你从中选取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爱我的____”填写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要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2.无论写人、记事,都要做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字数600至900。

例文

我爱我的父母

人常说,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启蒙老师。这话确实不假。

(评析:点题。点出中心:启蒙老师。略写。)

记得小的时候,每当家里买了水果、肉、蛋、奶之类,爸爸妈妈总要给爷爷奶奶他们拿去一些。每次爸妈问我是否愿意给他们拿去,我总回答;“愿意。”但我心里却是老大地不满意。

(评析:口是心非,孩子的心理。为后文的转变作铺垫。详写。有详有略。心理描写。对话描写。)

一天,妈妈又抱回一大堆熟食——烤鸡、香肠等。看到这些,我这个馋鬼又开始“垂涎三尺”了,便对妈妈说:“妈妈,咱们今天把那只烤鸡吃了吧!”满怀希望地问妈妈,妈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行!这得给你爷爷他们拿去。”“又给他们拿去呀!”我小声唠叨着。一会儿,爸爸回来了。他们便商量给爷爷奶奶拿什么,拿多少,并且依旧征求我的意见,我回答说:“你们随便吧。”这时,爸爸好像听出了弦外音,等帮妈妈干完活后便坐到我旁边,亲切地问道:“你不希望给爷爷他们拿去,是吗?”我没有回答。爸爸接着说:“没关系的,咱家不是还有吗?你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没吃过好东西,现在老了,也赶上好日子了,就应该让他们享享清福,多吃些好的东西。再说,将来你长大了,有了孩子后,你不希望他们孝敬你吗?”我轻轻点点头。爸爸又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尊老爱幼你也不是没有听说过。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你虽然还小,但你应该知道,父母养我们不容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任何物质或者是钱财都不能代替的,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人真正高兴,这才是目的。”我心中的不满已经消失了,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明白了。明天,我要亲自把东西送到爷爷那去。”爸爸高兴地笑了。妈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也笑了。

(评析:尊重孩子。教育孩子,以理服人。点头——开始变化!重在有孝心!晓事理的好孩子!神态描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照应“启蒙”二字。)

这一天,我真正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他们一方面是在孝敬爷爷奶奶;另一方面,也用实际行动给我树起了榜样。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会牢记这一点,并且也会像父母孝敬爷爷奶奶那样来孝敬他们。

(评析:点明中心。——我爱我的父母。扣题。)

简评:

本文议论自然贴切,表达的感情真挚朴实。

开篇“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启蒙老师。这话确实不假。”的议论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文中“我”对总是把好的东西给爷爷奶奶“是老大地不满意”,这样的感情流露是符合作者的年龄的真实想法,经过父母的教育,“我”的不满消失了,高兴地把东西送给爷爷奶奶,认识得到了提高,于是篇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会像父母孝敬爷爷奶奶那样来孝敬他们”,“我爱我的父母”这些点明中心的议论和抒情自然地表达出来,没有生硬之感。

本文作者思路开阔,行文条理清晰。要写“我爱”父母却先宕开一笔,先写他们是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继而才交代他们这样做既是对老人的尊敬,也是对“我”的教育——这不也正是“爱”吗? 这样小作者就丰富了“爱父母”的内涵,既有对父母的孝敬,更有对他们的尊敬。文章字数不多,却给人留下充分的回味和思索的空间。

参考答案

一、黝黑yǒu 禁锢gù 犀利xī 尴尬gān gà 炽热chǐ 正襟危坐jīn 广袤无垠mào 藏污纳垢gòu

2.责罚 管束 广漠 宽恕 质问 文绉绉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4.D

5.(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

(2)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3)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4)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正人君子: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勾结军阀政客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

深恶痛疾:最厌恶最痛恨。

6.(1)D (2)D (3)B

二、(一)1.厉 拧 意 翳 悔 翳 舔 舔

2.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3.选文第二段写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写的是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重重地责罚“我”。第二件事写的是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二)1.第一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二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2.夸张 比喻 深刻 准确

3.观察力 敏锐性 丰富性

4.选文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托尔斯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分类导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训练与答案:《人格——最高的学位》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