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阅读答案

小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3分) ( )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义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C.繁荣了北宋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相互启发、交流和竞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并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D.文学的繁荣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因此,战乱和饥馑的年代能为作家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优秀作家的产生。

3.下面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通过恩格斯的淡话和但丁、李白等人的例子证明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

B.第二段以元杂剧的兴盛,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为例,论证李白、杜甫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C.第三段作者认为“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并列举了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杜甫、唐未五代词等多个例子予以说明。

D.全文通过中国和外国大量文学现象的事例,着重阐述了大作家产生的条件。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A(原文:“深受其推理方法的影响”,强调是没有深受,突破束缚本身就说明两者之间有影响。)

2.B(对原文“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的误解,意为哥白尼的研究方法虽然也运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法,但更多的是观察、实验、推理等近代科学的研究)

3.D(D项是对结果的叙述,未涉及原因)

分类导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郭保林《戈壁有我》阅读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