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关试题及答案
(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A醉里挑灯看剑;B梦回吹角连营
(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3)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阅读练习二: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案:
1、可怜
2、D
3、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4、醉里挑灯
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5、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6、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阅读练习三:
(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2)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3)词中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末酬的抑郁、愤慨的诗句是:可怜白发生!
(4)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阅读练习四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 。
2、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答: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3、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5、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8、典故:①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駮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②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9、[名句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的名句。首句有两物──灯与剑,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啊。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军威赫赫的场面。
10、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首句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梦中。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词人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
11、赏析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各敌人撕杀,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12、赏析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
答:可怜两字至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以这五字作结,词尽而意不尽,正是大家手笔
1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14、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5、①、请结合全词,解释壮词的含义,并从中找出体现壮词的语句。(壮词:激昂奋发、豪迈壮烈的言词语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②、此词借酒后梦境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③、读了此词,你心目中的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豪放词代表人物;南宋爱国词人;兼具文采和武略;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等)
1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7、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8、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18、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翻译: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赏析】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