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秧歌》附答案
东北大秧歌
1漫天的雪花,呼啸的北风;猎猎的彩旗,涌动的人流;火树银花,爆竹声声,皑皑世界中——扯出一幅元宵之夜壮美的图画。
2 一支唢呐,一面大鼓,一副中镲,一领大锣;彩衣飞锦带,高跷斗旱船,萧萧寒风里——构成一片深冬欢庆升腾的不夜天!
3 唢呐长啸——刺破落雪的天幕;锣鼓阵阵——震荡着狂突的胸口;劲舞豪歌——淹没了肆虐 的寒风!
4 都说佛山的舞狮最勇猛,都说安塞的腰鼓最雄浑,可你的粗犷与豪放,远比舞狮来的更淋漓,比腰鼓来的更酣畅。俯瞰千里沃野,纵观大江南北,哪一处青山不响着你的鼓点,哪一方绿水又不吹着你的唢呐。可是与你相比,那也只是晨歌暮曲、练练身体;也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地踱方步。而你,却是唱在乡村里,舞在土路上,你舞出了那股疯,唱出了那股野,吹出了那股气,敲出了那股神,你,才是响当当、风风火火的原生态东北大秧歌。
5 你是千年不竭的歌,你是千年不衰的舞,你是千年不停的脚步,你就是千年不朽黑土的魂魄!
6 斗转星移,你高扬的曲调,冲破无数个寂静的夜空;岁月更迭,你飞落的鼓槌驱走多少人心的苦与痛。在每一个朝霞满天的时候,田野上的高梁——红了;在每一个年头岁尾之际,屋檐下的灯笼——亮了。年复一年,老艺人在唢呐声声里拼尽最后一口气,把忧伤带走,把欢乐留给人间。日复一日,新鼓手在锣鼓阵阵中抡起红绸,让快乐延续,让心音传向天边!
7 看,那千人的秧歌队伍够多了吧?那雪野莽原够宽了吧?听,那激越的曲调够快了吧?那急促的鼓声够猛了吧?旁观者已难制脚步,心盛者已急不可待。跳吧,舞吧,疯吧,浪吧!于是,那庞大的队伍更壮阔起来,那急促的锣鼓更骤激起来,那稚气的孩子狂奔了起来,那年迈的老者也旋转了起来......
8 霎那间,秧歌队伍便没了头尾,茫茫的旷野也没了边缘;只有纵情人的舞动,只见飞扬的雪雾卷起,只有纯朴的心在驿动。管你是“生、旦、净、末丑”,管你“唐僧、猪八戒、孙悟空”,管你头顶高梁花,管你身披红辣椒,能浪就是美,能扮就是逗,能吼就是疯。
9 这才是呼啦啦的东北风,这才是风风火火的东北大秧歌!
10在这个不眠之夜里,有谁,还能抵住那唢呐、锣鼓的诱惑?在疯狂的人海中,有谁,还能把持住双脚、无动于衷?任你寒风凛冽尽吹,任你大雪漫天飘洒,东北人没了秧歌就不叫过年,黑土地没了大雪就不是东北。这是不羁性格的一种释放,这是豪放本色的一种渲泄,这是乡野的大聚会,这就是东北的“狂欢节”!
11塞北的雪啊,你就尽情的下吧,东北风啊,你就猛烈的刮吧!大红灯笼啊,你就高高地挂吧,大秧歌啊,你就尽情的扭吧!扭出一个丰收年,扭出一个新乾坤!
12 “滴滴哒,滴滴哒”古老的唢呐啊,你就尽情的吹吧!
13“咚咚锵,咚咚锵”经年的锣鼓啊,你就尽情的敲吧!
14 脚步乱了,心也醉了,直到鸡啼,直到天明......
1、从第7段可以看出东北大秧歌具有哪些特点?
答:人多,场地广阔,曲调激越快,鼓声急促,猛。
2、第4段画直线部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对比,将佛山的舞狮,安塞的腰鼓与东北大秧歌作对比,突出强调的写出了东北大秧歌的粗犷,豪放,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大秧歌的喜爱。
3、请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地3段画波浪线部分。
答:运用排比,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强调的写出了东北大秧歌的豪放,粗犷,酣畅,淋漓,表达了作者对东北大秧歌的喜爱,赞美。
4、请赏析第11、12、13段中四处加点词 “尽情”的表达效果。
答:尽情:尽量由着自己的情感,运用拟人,将雪,大秧歌,唢呐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东北大秧歌的酣畅,淋漓,豪放与人们表演时的激情,投入,热情,表达了作者对东北大秧歌的喜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