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阅读答案

小编:

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①近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分析的是看起似乎矛盾的红会现象:一方面这个组织遭遇信任危机,雅安地震后的募捐遭遇一片骂声,一方面却能收到价值超过5.66亿元的社会捐赠款物,占所有捐款的53%以上。该文的结论是: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在社会上仍有相当高的信任度。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

②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尤其是整天生存在微博中和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人,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对这种断裂,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看微博感觉明天社会就要乱了,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啥事儿也没有,一百年也不会乱。

③确实如此,就拿微博说,身在其中的人每天从中接受到的都是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拆迁悲剧、红会丑闻、人伦惨剧、官员吃喝、公车私用、群体性冲突、警察打人、企业污染等,仿佛身边到处都是坏消息。其实,现实生活远非都是这些,网络舆情需要重视,但不要误以为网络上的声音就代表了民意,那至多只是民意的一部分。

④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很有限。

⑤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形成的幻觉。人们的视界大多狭隘和封闭,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整个生活在网络中,通过刷微博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⑥这是典型环境造成的错觉,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

⑦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非民意的全部,只是一部分。只因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⑧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就被过度放大了。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有必要明白,网络上的中国也不是真实中国的全部。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让人们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有更多的地方去表达,在人大表达,在媒体表达,在法庭上表达,当一个社会不那么过度地依赖网络,不是什么都逼到到网上发个帖子、到微博上吸引关注时,也许网络才不会那么亢奋。

选自2013年5月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

B.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差异,网络舆情常常是片面的、情绪化的,具有局限性。

C.中国人有话无处说,有理无处讲,只能选择依赖网络表达负面信息和负面情绪。

D.拓展多元的表达途径是避免网络舆情被放大的有效途径。

2.为什么说网络舆情往往是被放大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3.分析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1.C

2.①上网的人不是多数,网络舆情代表的只是民意的一部分。②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世界大多狭隘和封闭,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③网络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话语权,也最有影响力。

3.①先由雅安地震后似乎矛盾的红会现象,引出网络舆情容易被放大的话题。②接着分析了网络舆情容易被放大的原因。③最后提出意识到网络舆情局限性的意义以及避免网络舆情被放大的做法。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寂寞 阅读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