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
,常常要求就事论理,一事一议,即针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明自己的看法。那么,当我们面对具体材料,如何才能做到一经阅读,即知题意,略加思索,举笔成篇呢?关键就是要能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基础样式。
一、分析材料悟论点,转述材料提论点。材料作文,写事不是目的,“事”是议论的引子,提出问题的根据。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对材料作全面深刻的分析,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悟出包含的道理(即论点),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转述。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二、列举事例证论点,引用名言析论点。我们知道,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就要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它,以论证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有理说得山倒”也就是指的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在具体证明论点时,作为论据的事实必须确凿可靠,典型恰当,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如《说“勤”》通过五个典型事例来论述,即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作《史记》,歌德赋诗剧《浮士德》,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曹南薇考上研究生,从而有力地证明“勤出成果”的论点。作为论据的名言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且富于权威性;引用名言证明论点,要注意文字的生动性,少而精,不可过多。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引用七则言简意深、富于哲理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一中心论点。
三、联系自己托论点,紧扣现实升论点。材料型议论文,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开掘原材料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更深刻的意义。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个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联系实际,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新的感受与旧的认知呼应的结果,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联系实际,实现了质的飞跃,是对个人、集体、生活、学习、乃至全社会的审视,是从“小”到“大”的深化。《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联系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论述,提出了深化中心论点的观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四、总结全文扣论点,点明题旨结论点。著名作家师陀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作文的结尾不可忽视,作为材料型议论文的结尾,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深然一体。
[附例文]
成功在于勤奋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人,从小口吃,决不是块当演说家的料,但他凭着自信和顽强的意志,经过50个严寒酷暑的拼搏: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读;边爬山边演讲。终于成为当时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
一个口吃患者,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归根到底,就是他面对挫折不灰心,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奋斗的结果。由此可见,成功在于勤奋!
有位哲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肯勤奋刻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难道不是吗?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他一生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采集了多少草药,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又如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从小好学心切,爱钻研,她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白天听课,晚上自习,深夜做实验,经过不懈努力,她对物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享誉全球;我们的乒乓健将邓亚萍,刻苦训练,身上伤疤累累,最终才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世界冠军……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成功在于勤奋!
在学习上,又何常不是如此呢?只要肯勤奋,不断探索,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可以说是个“差生”,但我并不因此而甘心落后,正所谓“笨鸟先飞”嘛,我上课比同学听得认真,课后比同学花得时间长……渐渐地,我的成绩在班里已进到了前3名。相反,如果哪个学生整天懒懒散散,不思进取的话,那么,最终只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罢了。就拿我们班的小姜同学来说吧,没有谁不说他脑子灵活,但他学习很不用功,做起作业来,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呢?成绩当然只能落在后头啦。
朋友们,若想成功的话,那就别光嘴上说,赶快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