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07月13日,有删节)
1.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过程以及兴衰演进的年代序列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个初步成果是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证明了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现中原地区五谷丰登,经济基础也更加稳定,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辽宁、安徽等地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高等级贵族,表明了王权的存在,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B.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夏王朝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区域,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阶段。
C.探源工程中的动植物考古发现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家畜饲养兴旺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D.长江流域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农作物品种单一,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相当薄弱。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从出现社会分化文明进程加速到进入初期文明阶段,历时1000年左右。
B.二里头遗址的宫室、礼器制度及手工作坊,标志着中华文明在夏代后期即进入王国文明新阶段。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是,证明了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涉及宫室、礼器制度以及动植物考古等众多学科,是考古界的长期任务。
1.C
2.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