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题精选与答案

小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题精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名轲 ,字 子舆 。战国时期儒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行“仁政”而统一天下,从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

《大学》 、 《中庸》 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武器装备 )

(3)委而去之( 离开 )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

4.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用文中语句填空。

①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道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②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全文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题精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起,被任用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犯过失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_④衡于虑,而后作。衡: 通“横”,梗塞,不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答:______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 ;然后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 ”。

6.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阅读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旅馆安全管理制度(实用17篇) 2023年谣言幽默演讲稿三分钟视频(大全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