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论名声》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小编: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 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 分)

【答案】①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②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③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解析】二者的区别,主要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既然是区别,就要成对答出这种区别,思维上要求缜密。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解析】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解析】依据答案,方知此题要求考生答出我国“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

第16题得分估计不是很高,第17题估计很多学生答偏。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阅读:《何泽慧:风骨无需雕饰》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最新结婚的演讲词(汇总8篇) 2023年大学教师面试职业规划(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