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铜鼓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0中考语文阅读模拟特供题八
一、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1—3题。(12分,每小题4分)
话说铜鼓
李筱文
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中有云:“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等壮侗语族群。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50厘米,高约30厘米。铜鼓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铜鼓通身皆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鼓面主体为太阳纹,即中心有呈放射状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为普遍,8、10芒次之。太阳纹周围,有许多层称“弦”的同心线条,弦数多少不等,弦与弦中间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为晕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数平行的晕圈,晕圈中铸出的纹饰图案绚丽多彩,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和人物等。
古代铜鼓多为歌舞伴奏,而舞乐又与祈年赛神等宗教活动紧密相联。清代张澍《续黔书》的《黔中曲》有“迎神一曲鸣铜鼓”之句,生动地描写了古代江南楚地人民在江河上用铜鼓参加赛神的情景。在广西宁明县左江上游的花山,有一幅高50米,宽170米的沿江巨型崖画,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古代骆越人敲击铜鼓赛江神的活动。铜鼓在少数民族民间被当作乐器使用。至今广西的壮族、贵州的苗族、瑶族等都流传铜鼓舞。不仅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集会和婚嫁喜庆等场合,而且在民间音乐和歌舞中也作为节奏乐器使用。
古代少数民族首领曾以占有铜鼓数量的多少作为权力大小的象征。部族头人或酋长们把铜鼓用于祭祀、典礼,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以显示自己掌握和行使统治的权力。铜鼓还是地位和财富的标志。《隋书•地理志》:“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有:“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如果失去铜鼓,意味着统治地位的丧失,而缴获铜鼓则作为胜利的象征。铜鼓又为豪富之家所有,用于宴饮伴奏,以示其耀。
汉魏以来铸造的大型铜鼓,在鼓身和鼓足内壁,常设有一或两对半环小耳,这是为悬挂助音器和制音器而用的。在云雷纹和线纹图饰的铜鼓中鼓面内壁中心常有四个呈扇形的两相对称的锤压角,其夹角和锤压弧面的大小,与铜鼓发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在各个锤压角内一弧一个音,最低音在鼓心脐部,越接近鼓边音越高。话说铜鼓阅读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也有流传。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现存的有关我国铜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的文献,而所记的内容表明,我国东汉时南部已有铜鼓存在。
B、大多铜鼓呈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状,鼓面和四周皆涂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图案主体为太阳纹,纹数多少不等,但均呈放射状。
C、铜鼓在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与民间宗教活动密切相关,也常被用于喜庆活动。
D、因时代、地区、民族等因素的影响,铜鼓大小不同,但常见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为50厘米,高约30厘米。
2、对“晕圈”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铜鼓鼓面主体花纹为太阳纹。太阳纹是中心呈放射状的光芒的图案,其芒数多少不等。
B、铜鼓鼓面主体花纹太阳纹周围有许多同心线条,不同的铜鼓线条数量不相同。
C、同一面铜鼓的太阳纹周围的同心线条之间有宽窄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叫晕圈。
D、晕圈不仅分布于铜鼓鼓面,也分布于鼓身四周,其中铸有如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和人物等精美的图案。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有关铜鼓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记载了马援在交趾获骆越铜鼓的事,可见,我国的铜鼓铸造、使用的历史开始于东汉。
B、据史载马援是东汉的伏波将军,在南征时缴获铜鼓,可见,这面鼓可能原为南方少数民族中某个被征灭的酋长或部族头人用来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的工具,是权力的象征。
C、铜鼓内壁的结构直接关系铜鼓的发音高低,铜鼓利用夹角与锤压弧的差异,能发生复杂的音,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已掌握的高超的铸铜技术和乐理知识。
D、我国的铜鼓文化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B 鼓的四周图案是晕圈。2、A太阳纹不属于晕圈的图案。3、A 应为铜鼓的历史最迟不迟于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