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小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6题。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我观物”是根据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说法提出的。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比方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东篱”,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了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人急于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的景物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这种情当然也是诗人所本有的,所以能够被外界景物所唤起。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著我之色彩”,构成缘情写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他看到的是孤馆锁闭,又是在春寒袭人的季节,更是冷寂凄切;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斜阳暮”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节选自《“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5.根据文章内容,指出下列说法中对王国维“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以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由于心情的不同,诗的内容和感情色彩也不同。

B.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人在对外界的直觉中与“万物无异”,因此说“无

我”;所谓“有我之境”即由于心情的不同,则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带上了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C.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外界景物刺激了作者原本平静的心而激起感情,这

种感情似由外物传来,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有我之境” 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正好看到与自己心情相同的景物,于是合二为一,寓情于景。

D. 所谓“无我之境”还是有“情”的,这种“情”原本是作者自身所具有的,

只是由于外物的刺激被唤起来而已,所以,终归还是缘情写景。所谓“有我之境”即缘情写景,诗中景物所表现出的悲喜缘于诗人的悲喜。

16.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指出下列诗句属“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参考答案:

15.B 16.C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刘心武“千叶瓶”阅读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最新第七天余华读后感知乎(大全5篇) 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心得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