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草”阅读试题及答案

小编:

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哲学草

谢文合

①我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的。

②它生长在我上班的路上,环绕着电视台大楼,蓬蓬勃勃地绿在蓝天下。云来共烟霭朦胧,日出与曙色交辉。涤风濯雨,承浴着星光与月光。

③刚见到它的时候是初夏。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像一位大师,昭示着广博的意蕴,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便名之为“哲学草”。

④哲学草的叶子是对生的,每个叶柄托起三片小叶构成一个“品”字。平滑的叶面没有叶绒,不沾污一粒尘垢;圆润的叶边没有芒刺,不染指丝缕外来之物。清廉的叶子沐浴和风蕙露,汲纳天地之正气,酿成养分输给自己的母体。纤嫩的方枝棱角铮铮,不随狂风伏偃,不受暴雨播弄。圆融的主茎向四方分披枝桠,接受八面来风;天光云影,兼收并蓄,养育得枝叶葱葱茏茏,烈日下不萎黄,晨露里不残褪,和和谐谐的一个整体。是造物通于古人之心欤,抑先哲有启于大自然之点化?儒学矢向于社会和谐,主张立身以品,智圆而行方。哲学草懿范彬彬,集品、圆、方于一身,通体文章,圣意备焉。

⑤百草丰茂季节,哲学草顺承天时,自由地生长着,嫩枝渐渐伸展到楼窗护栏的半腰。面对着钢铁寄托,它毫无攀附之意。长到一定高度,便曲俯下纤腰向地面披拂,画出美丽的枝叶绿弧,在大楼四周形成一围绿瀑,葳蕤着劲力不竭的灵动,拱天揖地,谦和地自立于大自然之中。既没有因护栏毁折而累及的零落之虞,亦无木秀风摧之忧。实乃“谦受益”者也。哲学草无所恃,所以无所失;无所怙,所以无所惧。盈虚相济,善建不拔,俨然道家风范。

⑥草木摇落之秋,哲学草不拒天取,把一片片叶子交给西风。遒劲的枝茎方圆交会。曲直相酬,款款地走进冬天,怡畅地掬霜揽雪,又是一派风度。它根部的土实实的、平平的。几处微浅的凹痕,是雨水潴留的记录。可知它的根是往土壤深处扎的,这也是它凌冬不死的原因。根本乃草木之心,草木失其根本便失其心。哲学草本一平凡草木,只缘心许大地,所以能固守一方热土。《华严经》里有一个偈子:“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最难寻。个中寻到无细处。始信凡心是佛心。”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

⑦哲学草给我昭示了弥足珍贵的儒心、道心、佛心。然而,我仍有所憾,其犹如我心仪已久的女郎,我更急于一睹她俏丽的面庞。立春刚过,冰雪洁白的裙裾还翩拂着料峭的寒风,一串串细小的黄蕊已经初点春光,皴染上枝头,没几天便绽放成灿灿的金斓。梅花快要谢了。别的花还没有开,哲学草的花就开放在这个时候,像女娲补上了天的罅隙,使大自然变得完美无缺。它的花期不长,引得众芳踏上春畴,便功成身退,又变成一带绿围。堪合天地之德、四时之序。“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分明一方中国文化的玉版。

⑧情之所之,赋得《相见欢》一首:落梅倦了冬风,细云轻。初捻霞光谁倩,绘芳畴。川也静,树也静,陌园清。忽得晨曦边上,绽春情。

⑨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本草纲目》载:迎春花(叶)【气味】苦涩 平 无毒,【主治】肿毒恶疮。

12.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13.品味第⑦段加点词语的含义,概括它们分别体现了哲学草的什么特质。(3分)

(1)“儒心”:

(2)“道心”:

(3)“佛心”:

14.本文第⑤段和第⑥段下划浪线的内容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15.联系全文,指出为什么文章在结尾时才点出“哲学草”即“迎春花”?作者为什么不以“迎春花”为题?(6分)


16.文章开头说,作者是“怀着十分钦敬的心情观谒这一带灌木”而写就此文的。读完文章,写出你从作者这句话中获取的两点感悟。(4分)

(1)

(2)

参考答案:

12.第二段划线句子的作用是:写出哲学草旺盛的生命力,暗示了它的不俗与高洁。

13.(1)“儒心”:立身以品,智圆行方;

(2)“道心”:顺天而化,盈虚相济;

(3)“佛心”:固守根本,秉持一心。

14.写法: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典雅;叙议结合或景中含情。(答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作用:以实(哲学草的生长变化情况)衬虚 (哲学草的哲学意蕴),虚实结合的两段文字分别为下文揭示“道心”“佛心”作好必不可少的铺垫。(3分)

15.作者先写夏秋冬哲学草儒道佛的哲学意蕴,再写哲学草春天适时开放,功成身退的高贵品质,结尾交代哲学草即迎春花,意在点明主旨。这样,就将“布道者”的哲学草向“普济天下之苍生者”的迎春花自然升华,提升了哲学草的形象意义,揭示了哲学草丰富的内涵及深刻的人格力量。(4分)以“哲学草“为题,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升华文章主旨。(2分)

16.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从“哲学草”的精神意蕴中获得感悟:“迎春花”这一平凡的花草,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既是“布道者”,又能“普济天下之苍生”;又可从作者成功的创作实践中受到启迪:作者善于对大自然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深沉的思索,获得深刻的领悟,一切源自于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真情生活、奉献生活的不平凡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分类导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阅读试题及答案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