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灾难,我们拒绝遗忘

小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灾难,我们拒绝遗忘

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

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

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

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

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

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

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

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

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

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

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

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

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华民族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

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

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

(人民网2012年11月29日 刘阳 )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

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

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

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

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 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6分)

(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4)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地震、洪灾、旱灾、战争不断发生。面对这些给人类带来痛苦的灾难,是选择遗忘还是铭记?请结合文本联系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 B E (A1分,创作的主要原因是钱刚的委托;C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人内心的悲凉;D“选择遗忘不应该受到谴责”有误。)

(2)①它探寻的是300万人死亡背后的东西,即战争和政治带给人类的灾难,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②它挖掘出了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③它揭示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幽默态度,这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凉。

④它提示人们遗忘比灾难本身更可怕。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3)①巨大的责任感:他对一场灾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警醒人们的遗忘。

②严谨的创作态度:《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决定开拍。

③平等、善良的性格: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情分。

④理性而幽默,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可以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4)示例:选择铭记。

①铭记灾难,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的克服未来道路上的艰险。《温故一九四二》告诉我们比灾难更可怕的是战争和政治,警醒着我们在灾难到来的时候对待普通民众的态度。

②铭记灾难,我们能从中追寻和叩问一个民族的精神支点。《温故一九四二》反映了灾难中人与人之间微弱的善良的光芒,这些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可以给予我们战胜灾难的力量。

③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天灾人祸,所以,要铭记历史,牢记过去,保有那善良的光芒,这是我们民族在未来的灾难中得以生存、更好前进的巨大动力。(观点2分,理由各2分,要结合文本有概括有分析,不联系现实扣除该项分数。)

( 观点2分,理由各2分,要结合文本有概括有分析,不联系现实扣除该项分数。)

分类导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语文阅读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