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听 朗 诵》(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小编:

(2012•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 朗 诵

孙 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感情也迟钝了”“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可知作者内心复杂和不安定是由于内因和外因的变化,面对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作品时,作者激情不再的无奈。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今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化句为词,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五十年过去了”,可知“很久”的含义;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渐渐褪色”等,可知“很远”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答案即可。

答案: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因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②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时过境迁,情随事变”“时间无情,时间淘洗”“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等,可见作者的心情归于平静是由于认识到了时间的消磨和精神永恒两个方面的因素。

答案: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做好本题,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确定区间: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题目的阅读区间为文章的第六至九段。

(2)筛选信息: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3)整合信息:提取“口碑”“竹木纸帛”等信息,可整合出“传播方式和载体”的因素;摘取关键词“写的是谁”,可整合出“被写者”的因素;摘取关键词“谁来写”,可整合出“作者”的因素。

(4)组织答案: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可知作者认为主要的因素为“作者”“被写者”“传播的方式和载体”三个方面。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据意断层,文章前五段列举现象,引出话题;中间四段,以历史为依据,对影响“流传”的因素进行思索和探究;最后三段点明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阅读答案:《严 冬 海 猎》(2011高考广东卷)(含答案解析)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