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理解:柳 堤(2012高考北京卷)(含答案解析)

小编:

(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两项是(  )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解析】选D、E。本题考查理解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并没有用到“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字面意思和内在的哲理。本题题干要求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述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答案(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 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苏轼《题西林壁》:作者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启发了读者的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

分类导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古诗文阅读理解:未展芭蕉(2012高考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