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翻译及阅读答案

小编: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问题: 1.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贤于材人远矣 B.仓鹰击于殿上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 ②因谓之方山子 谓: ③适见焉 适: ④余既耸然异之 异: 4.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 答案:

1、B

2、C

3、①隐居。 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 ④以……为异

4、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朱熹传》译文

下一篇:走进丽江阅读理解答案 走进丽江阅读及答案

最新跑步加油稿500字(16篇) 最新党日清扫街道活动记录 积极分子心得体会月(模板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