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与训练方法技巧
教案: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复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了解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3、运用知识,训练巩固。
复习过程:
一、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3)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4)记叙的顺序
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中的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如《藤野先生》中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人称:作用:写法比较自由开阔。不受任何限制。
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内心情感,拉近距离,有亲切感。
(7)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与主题有关者要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要略写。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包括肖貌、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②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③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分为两类::一、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三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白描、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9、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主要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二、散文阅读中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1)“形散”。①从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广而多,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又较大。②从表达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达的力度。③从语言风格看,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的共性,同时就具体作品而言,则风格各异,或活泼生动,或沉郁凝重,或隽永优美,或恢弘壮阔,并无一定的规范。
(2)真正认识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情感与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正是这样崇高的情感将文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表现各不相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读来非常没有散乱之感,反而能从丰富的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因此,认识、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诸多材料都只能是堆乱的碎片,无法在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与“神”间的结合点,因为正是这结合点充分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实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勉强的凑合。
三、小说阅读的要领: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个性,又饱含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社会弊端、时代的烙印,进而认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小说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想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由此可见,对情节的正确分析会有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里喝酒人及酒店气氛的描写就具体地显示了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泠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四、中考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1)看上下文(2)看词语类型、修辞(3)代入检验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生动形象 强调 含蓄 委婉 讽刺
答题步骤:效果+内容+思想情感。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1)抓关键词(2)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具体解释关键词含义(3)代入原句,完整地组织。
4、理解句子和段落的作用:(1)结构:总领全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伏笔、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线索、设置悬念。(2)内容:手法(修辞、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效果+内容+人物精神、品质(点明主题、深化主题)或思想感情。
5、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时代背景(2)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心情、品质。
6、标题的作用:(1)线索 (2)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3)概括文章内容 (4)修辞手法 + 效果(生动形象等)+中心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揣摩出人物的心理。3、语言表达得体,语句通顺。
8、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如:表现有哪些、原因有哪些等) (1)理清文章结构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3的形式,先结合文章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0、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