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他信”的“自信”──《清平乐·村居》教后记

小编:

今天上午,我带着五年级⑼班的孩子们共同研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听课的老专家曹老师对我的上课风格给予肯定,对教学环节设计也比较认同。

下课后,我的心中像卸了重担似的,感到特别轻松。老人家的点头和赞许也给我增添了自信。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方面,我对教材的思考比较深,善于利用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时空,教学设计比较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另一方面,执行教案的能力不够,课堂控制能力不够,有的环节老是上不了,下课铃就响了。今天,孩子们非常合作,虽然没有经过“彩排”与“铺垫”,但是,该学会的全完成了,还有一些相当精彩的发言。“管理出生产力”呀,要是我每天都像这样充分准备,学生每天都这样有规矩,有激情,我们的课堂效益该有多好!

曹老师肯定我的朴实、真实的教学风格,不做作,呈现实实在在的课堂。学生有错误,有“学”的的过程,而不是一切顺顺当当,脱口而出的都是标准答案。比如学生说“中儿正在编织鸡笼”,我强调口语与书面语、诗词用词的不同,强调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词。第二教时开始,我叫学生听写生词,并纠正错误,曹老师对此也认同。公开课、汇报课也应当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没有“公开”的意识,呈现的就是常规课,平常课;再说,表演也不是咱的特长呀!

曹老师还肯定了我设计的三个问题。在体会词人描绘的情景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我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思考词中写的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围绕三个问题讨论交流,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安宁、和谐、温馨就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然后,将自己想象中的村居美景写下来(其实就是改写课文),可以将语言条理化,规范化,训练了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缺陷也是有的,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那个“醉”,学生说是喝了点酒,有点儿醉意,我没有引导深入理解。其实我备课是想到的,也看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知道“醉”还表示对乡村和谐、安宁、温馨的沉醉和向往,是“翁媪”之醉,也是诗人之醉。我当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下次课上再补充一下吧。

这次课堂过关汇报,增强了我的自信,非常感谢曹老的鼓励和指点。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目标。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为生成的课堂而醉──《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及评析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