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设计

小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了解颐和园的内容,质疑──讨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⑷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体会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质疑──讨论自主、合作的了解课文的内容。

⑵ 通过体会句子,学会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2、继续复习、运用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句子。

3、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中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景色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一景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江山秀丽,大家一定去过许多地方,用一句话概括描绘自己去过的某一个景点。

2、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曾是清朝皇帝和皇后政治活动和游息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之一。

3、板书课题。注意“颐”的书写

4、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录音,初步感受颐和园的景点,请用简单的语言谈谈你的感受。

二、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游记一般是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地点的转移来写的。请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2、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边。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到了……然后登上……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3)、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连接词,按一定的游览路线带我们参观了颐和园。我们在今后的游记文章中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地点转换的过渡句。

三、 深入学习,感受体会。

1、自读体会。哪一个景点你最感兴趣,就把那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词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一)长廊

(1)学生谈读书体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a、美:绿漆的椅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绿、红:颜色美)(一眼望不到头:长)

结合出示长廊的图片,认识横槛、栏杆、柱子,感受美。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b、长: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读一读,表达效果相同吗?为什么?

(体会采用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很长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想象700多米有多长。

怎么读,让人听出长廊很长。

c、除此以外,还感受到什么?

置身其中,你心情会怎样,应怎么读?

d、自由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二)佛香阁

重点理解: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删出括号部分,换成如下句子:

一座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通过对比、朗读从而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说明佛香阁古色古香。

(三)昆明湖

a、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体会采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昆明湖水平如镜,绿得可爱。

b、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为什么?

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名读,评价,齐读。

(四)十七孔桥(略)

(抓住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朗读,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准确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有感情或者配乐朗读全文。

2、归纳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人介绍颐和园一个景点或者写一句广告语。(根据学生接受状况可以安排在其

他课时完成)

2、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熟悉一处的美景。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母鸡》教学思考(推门课)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精选孕产保健科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教师工作态度访谈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