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情”与“景”的共鸣点

小编:

寻找沟通“情”与“景”的桥梁——《小石潭记》中“情”与“景”的共鸣点

在袁行霈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对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有这样的论述: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高低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 P315

备课的时候找到的这段文字点醒我,应当关注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石潭与作者个体之间的象征关系,两者在“背弃”上是相似的,这也成为柳宗元之所以会与小石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的不容忽视的认知基础。但是光有相似,光有共鸣是不够的,我们了解到两者的关系,学生体会并理解了作者情感变化是个人经历与自然环境互动产生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培养了多少实实在在的语文素养呢?

因此,我希望把课堂聚焦在学习写作手法上,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为:能够选择“情”与“景”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变现某项最佳共鸣点

在教学上,我的设想是:

1、引导学生发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流露出的情感矛盾——由乐而悄怆

2、学生思考探究柳宗元在面对小石潭的过程中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查找柳宗元的写作背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是能够意识到作者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之间的互动关系的)

3、情与景之所以能够形成互动,一定是由于两者之间有一个“共鸣点”,文中的共鸣点是哪一个字?

(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架构起情与景的桥梁的关键字——“清”)

4、学生自主分析文中的“环境之清”与“心境之清”,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两种“清”的

(通过分析文中对景物,尤其是竹树、潭水的描写,学习突出一个特点组织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清”字沟通起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的妙处)

这个教学思路,与以往的教学思路的区别主要在于,以往的教学思路主要是从“景”到“清”到“情”,而我的教学思路是先有“景”和“情”,再让学生去分析沟通起两者的“清”。我之所以设计成后一种教学方法的原因在于希望将课堂更好的聚焦在语文的本体上即作者是如何表现如何进行创作上,这种手法的习得对学生来说是可以借鉴的并明确指向语文素养的提高的。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26课 小石潭记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第二季度思想汇报结合时事(模板5篇) 社会实践报告排版(优质22篇) 学习医疗事故的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