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的“三”该作何解释?

小编: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中,含有“三”的句子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于该句的现代文翻译,其参考书中是这样说的“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胆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此处的“三”到底是不是实指呢?我们先来看看工具书上是怎样说的。

关于文言文中“三”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是:

①三,第三。

②再三,多次【注意】古代汉语里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辞海》(1989年缩印本)作了这样的解释:①数目。二加一所得。②代表多次或多数。如:三反四复,三令五申。这两本工具书对“三”的解释其实就是两种,一是作确指的数字,二是作“多次或多数”解。

那么,在《愚公移山》中,“三”究竟怎样解释才能符合文章的本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则故事的寓意: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并不一定要提倡移山。从此文的寓意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意在通过强调愚公移山的困难来表现愚公的精神。关于移山的困难,文中指出了这样几种:两座山高大无比,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挖山的工具简单。其实参加移山的人数也应该是困难之一。不过,“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孙荷担者”只有“三夫”,这不论在古代或是现代都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结合上述两本工具书对“三”解释,再结合课文内容,笔者以为把“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翻译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胆子的几个人上了山,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较为妥当。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庄子》故事两则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