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宜简不宜繁,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适合文本的难易程度。

目标是要适用、具体、明确,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花架子的目标是不足取的。这里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提法实际上是对目标教学的细化。

从《云南的歌会》文章看,本节课的目标点确定是恰当的。

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强调的是课堂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是一种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作为教学难点也是恰当的。

明白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的展开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字词的积累和掌握是首要的,所以要高度重视。字词的检查不单单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议和思考:

能否词回句中,句回段中。把字词的预习、检查落实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统一进行,是值得思考的。

二、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是一首云南民歌。这些歌飞扬在宁静的丽江,飞扬在神秘的大理,飞扬在美丽的香格里拉,这些歌,穿越层层碧梢,淌过汩汩清泉,抚过重重山野。今天,我们就要奔赴云南,去参加那别开生面的民族歌会,领略民族风貌,感受民族风情。

本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的导入。

本课采取歌曲播放导入的方式进行,播放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与题目《云南的歌会》相对应的。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老师的导入词进口文章,简洁、轻灵、优美。

三、整体感知

1、《云南的歌会》描写了三个歌会场面,三个场面的唱歌方式、唱歌地点均不相同,试给这三个场面拟小标题,尽量使用整齐的句式。

2、讨论并小结文中的三个场面:年青男女山野对歌、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男女老幼山寨传歌。

同学们分析归纳的能力都不错,慢字表现了“赶马女孩”在美好环境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歌唱。

“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套路(如果可以这样表述的话)的第一步。它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抓住主干,避开了一阅读就“掉”进文本之中,而“拔”不出来的尴尬局面。阅读较长的文章,是容易出现这种错误的。

教师直接给学生点明三个场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而拟小标题的方式中,老师的“请前后四位同学为单位组成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讨论始终围绕:何人何地以何种方式唱歌?”中“何人何地以何种方式唱歌?”则教给了学生总结概括的方法。

用自己的话总结段意,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察,是平素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而四字短语的概括,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更深一层次的考察。正如诗词的写作(或者“对对子”),是一种“带着脚镣和手铐的舞蹈”。学生只有在语言的品味和不断的研讨中取舍,才可能得到准确的闪着学生的思维灵光的答案。而只有这样的答案的出现,才显示着学生的思维的真正达活跃和迸发,教学的最佳境界、最高层次也正在这里。

它需要学生的静思,需要一种深度的思维,是学生高速旋转的异常活跃的大脑和静止不动的身体和课堂环境的有机的结合。

这种寂静是高效的。

1、情景设置:

同学们,假如洛阳电视台要拍一部记录片,展示云南民族风情。如果聘你为小记者,需要带领你的剧组到云南采风,你会选择哪一幅画面来展示云南的民歌风情呢?

2、学生讨论(老师巡回参与,讨论始终围绕:哪一幅最适合?这幅画面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呢?)

3、师生通过朗读,对话方式赏析

A 哪些摄制组选的第一幅画面?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幅画面场面大,歌会参与的人多

生:对歌的人互不见面,很神秘。

生:很佩服里面的一个年轻妇女,她歌技超群。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对,同学们读书都非常仔细,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人物。她长相如何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描写年轻妇女外貌的文字。

(生朗读)

作者对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都有哪些方面呢?

生:面容、牙齿、衣饰

人物外貌描写有四种方法,白描、工笔式、漫画式、间接式,那么对年轻妇女的描写属于哪种呢?

这边这位同学认为这种描写方法属于白描,大家再仔细想一想,白描是对人物轮廓的大体描绘,重在写人的精神风貌,对年轻女子的描写非常细腻逼真,写了她的面容、衣饰甚至牙齿,可以说惟妙惟肖,属于工笔式描写。【点评:这里,老师注重了写作方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的简单的知识点,或者学生理解出现困难的文学知识、写作手法等,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补充和插入,这种补充和插入是教师一种巧妙组织教学的有效方式。它不但没有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课堂的进度,节省了时间。一些老师害怕被扣上“满堂灌”的帽子,是大可不必的。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插入有关教学资料的教学方式。】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外貌描写。

(生齐读)

除了外貌描写以外,作者还描写了年轻女子的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动词来。

生:有理、拍拍、笑笑

年轻妇女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她是多么自豪。她真的放开嗓子向大家宣布了吗?(没有)她虽然歌技超群,洋洋得意,但她委婉、内敛,她具有东方女性的含蓄美。同学们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她们不仅人长的美,歌唱的好,更有美好的内在品质。

“山野对歌”的教学重在师生对话。

通过朗读和师生对话方式,较好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点明写作重点在于个体的女子,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内心“东方女性的含蓄美”。

思考和建议:

可否采用圈点批注法,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入的把握文章内容。

B 哪些摄制组选的第二幅画面?为什么?

生:因为大自然很美有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有粉蓝色报春花,还有蓝天。

对,这位同学很喜欢云南大自然的美景。有树林、小山坡、报春花,还有蓝天,恨不得自己也生长在云南该有多好。这些景物属于静态描写,有没有动态描写呢?

生:小鸟的歌唱属于动态描写。请同学们齐读描写戴胜鸟和云雀歌唱的句子。

(生齐读)

这种写景方法就叫做静动结合,有动有静,那么写粉兰色报春花、写小鸟唱歌的声音属于那种写作方法呢?对,有声有色。

生:衬托,正是在这种美好环境里,赶马女孩才会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有一种淳朴自然美。

是的,同学们,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人与鸟,人与自然,天人和一的民俗氛围。

“山路漫歌”的教学重在学生的朗读和体悟。

“人与鸟,人与自然,天人和一的民俗氛围”就表现在“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之中,所以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和吟咏课文中优美的静态描写和生动形象的动态描写,使得学生沉浸其中,涵咏语言,体悟情感。

思考和建议: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如果仅仅就写作手法的讲解而讲解,却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C 哪些摄制组选的第三幅画面?为什么?

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寻美的眼睛,要把其中最当行出色的一个老吹鼓手单独摄制成一个镜头。因为他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令大家非常佩服。

同学们都看过宋丹丹演的老太太吧,没牙齿的老太太怎么说话的?

没有牙齿说话尚且困难,更何况还要唱歌!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为什么说他是歌库,而不是歌本,歌书呢?

生:唱的歌很多。

是什么力量支撑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的老吹鼓手,执着地唱下去,他为什么而唱?

生: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

是啊,真是代代相传情智永存。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老师的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为大家了,每一幅画面我们都难以割舍。如果没有山野对歌,我们就感受不到云南女子的内敛与含蓄;如果没有山路漫歌,我们就感受不到云南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如果没有山寨传歌,我们又怎么感受得到云南老人对下一代的浓浓的情谊呢,这真是人美、景美、情更美。【点评:“人美、景美、情更美”语言简练,概括性极强】

就是这些画面构成了一组绚烂多姿的云南民歌风情画。这些画面,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群淳朴本色的人,在这淳朴本色的天地里,唱着淳朴本色的歌。

“山寨传歌”重在议论。

老师引导的很到位,“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寻美的眼睛,要把其中最当行出色的一个老吹鼓手单独摄制成一个镜头。因为他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令大家非常佩服。同学们都看过宋丹丹演的老太太吧,没牙齿的老太太怎么说话的?没有牙齿说话尚且困难,更何况还要唱歌!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为什么说他是歌库,而不是歌本,歌书呢? ”

“是什么力量支撑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的老吹鼓手,执着地唱下去,他为什么而唱?”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是不难找出答案的。

云南的歌手们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同学们,你们和云南的赶马女孩年纪相仿,但你们能像他们那样出口自然,什么都歌唱吗?你们的妈妈可以像云南女子那样一连唱败三个对手吗?你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不会像文中的老人那样,即使牙齿都掉完了也兴奋活跃地到处传歌呢?

这真是:(生齐答)

“你们”、“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紧扣题目,连续追问,得出结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歌,一方歌显一方风俗。”

层层推进,点出主旨——风俗。

五、拓展迁移:

云南的山水孕育了云南的歌,56个民族各地都有各地的民俗民风,你所知道的各地包括咱们洛阳在内的民俗有哪些呢?

生:过年放鞭炮、牡丹花会、端午节包粽子、泼水节、元宵节闹花灯等。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来展示你所了解的民风民俗,最好用上咱们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

结束语:同学们,各地民俗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愿你用美好的心灵去倾听去感受身边的民俗风情之美!

由远而近,有书本而生活,由云南而洛阳,但是话题是一致的,那就是风俗、民俗、风情,更是文化瑰宝的聆听和传承。

所以,拓展和作业是对单元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当然,作为一篇个体的文章主题的把握,这样的拓展和作业更是必要的。

七、板书:

云 南 的 歌 会

沈 从 文

山野对歌 人(工笔)

总体点评和思考:

优美的语言与思想的内核

文学作品的教与学,一定要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味、赏析、运用为最重要最基础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朗读、品味等,透过优美的文学语言,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核。

任何写作技巧的学习是为文章的内容服务的。

使学生不单单是学习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文的情感、思想的升华、灵魂的触动和生命的感悟。所以,沉浸其中、涵咏语言,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春酒》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