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两课时

小编:

学习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识记归纳;

2. 继续学习抓住人物言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对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

3. 了解荆轲行为的勇敢侠义的意义,感受其视死如归的非凡气度,探讨“士 ”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Ⅱ。过程和方法:

1.通过早读时间预习课文,依靠字典解决字音问题,并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和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达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3.采用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场,体会场面描写的效果;

4.加入一部分有关士的文字材料,采用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探讨士的现代意义。

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仗义相助的侠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练习册上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一、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介绍电影《英雄》的故事情节。

2.解说词:战国末期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陈道明)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无名(李连杰)、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都要刺杀秦王。残剑在知道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大志后,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在长空、飞雪、残剑的帮助下,来自秦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无名最厉害的剑术是“十步一杀”。在为秦始皇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故事后,无名拔剑刺向秦王。不论这个故事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它借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无名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侠义精神同样让人称颂!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消除障碍 疏通文意

1. 请同学们听荆轲刺秦的录音,订正字音。

2.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三、疑难词句 师生共探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疑难语句递交上来,老师用投影仪有选择性的显示出来,鼓励学生自主答疑。

2.学生疑难语句可能为: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应的译文为:

(1)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4)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5)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6)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设计意图】疏通文章大意。

四、复述课文 明确细节

1. 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成小组请每位成员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按照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来讲述。)

2. 师生共同明确故事情节,熟悉故事内容。

一、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 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背景简介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刺杀秦王。太子丹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同时也为了保守刺秦的秘密,便自杀了。荆轲最终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荆轲也制定了详细的刺杀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再补充背景资料,衔接自然,学生有兴趣。

五、随堂练习 检测不足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荆轲刺秦王》一节中的基础习题。(如果没有时间,也可改为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一、 序幕:简介背景

二、 开端:提出行刺

三、 发展:行刺准备

四、 高潮:廷刺秦王

五、 结局:行刺失败。

六、 尾声:壮士殒命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与难点:

1.寻找关于荆轲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概括归纳其形象特征;

2.运用情景再造法,再现易水送别,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3.感受对比等的艺术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关于“士”这一特有现象的引入,领会“士”的内涵和认识其现实意义。

一、导语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了,冰心老人获悉后,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所在便是那士之精神吧!那何为“士” 呢?具有大仁、大爱之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人格之人皆为士。

二、鉴赏人物 了解艺术手法

文章中处处能看到荆轲的影子,体会到荆轲的精神,请大家读课文,文中在哪些地方表现了荆轲哪些性格特征。

(一)指几生明确荆轲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语句,并要求做具体分析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1. 求取信物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句一个“知”字一个“私”字用得好,知燕太子丹不忍心故悄悄见樊於期,足见其果断。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一句动之以情,言秦杀樊於期家族之大仇,激起樊於期欲报不共戴天之仇的欲望;又晓之以情,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说明此举不但可报家仇,还可解燕国之危势,报燕太子知遇之恩。这样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的侠士就涌现了出来。

2. 运用想象和联想,采用散文化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节,从而品读“易水送别”的艺术效果和荆轲的艺术形象。

(1)提示想象:

送行者的穿着,表情,动作,心理

荆轲的高歌:表情,动作,精神

荆轲的离去:动作,心理

易水边的环境

(2)要求用散文语言把这一情节描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的可感画面。

(3)学生习作: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荆轲在易水边驻足,怀中有图,图中有刃,刃上有毒。

荆轲长叹一声,高声道:“渐离,我们再饮一回!”

没有回答,两人只是对饮,在他们身后是燕太子丹和燕国贵族满含热泪不忍视。

然而在剑客的眼中,只有眼前这位琴师,

“人生得一知音,死而无憾,高兄,请再为我弹奏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五《规则和信用》教案设计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心内科护士自我鉴定范文(21篇) 2023年介绍小吃作文200字(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