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桃花源记课后答案

小编:

桃花源记 (陈华 朱佳)

答案:一1"全"或 "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4鲜艳美丽5整齐的样子6沿、顺着7随即,不久 8邀请,9计划,打算 10听到 11都 12惊讶,惊奇 13 类 14 邀请15对……感到惊异16交错相通 17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二1 D 2 A (A项:走 B项:这;的C项:隔开;偷偷地D项:说;道理)。3 D 4 A

5.B解析:悉:全,都。6.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B.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7 A 8 B 9 D 10 A 11 C 12 B

三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仅容一个人通过。(4)就顺原路回去。(5)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8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9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10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11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12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成语

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2.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理解性默写

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答案: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根据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课文理解

1.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问答题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3.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4.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5.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6.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8.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9.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0.作者在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10.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1.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2.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1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5.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1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1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

16.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环境方面(优美);物质方面(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17.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这是为什么?(3分)

17.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18.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8.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初一文言文:三峡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2023年村妇联主任述职报告(模板5篇) 幼儿老师轮岗心得体会 幼儿课程老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