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小编:

《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来自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这个专题有两个小板块:“精神支柱”“生命之歌”。本文是“精神支柱”板块。这个专题仍是散文教学,主要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学会散文的阅读;人文精神培养上,主要是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创造精彩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教学本文,还是强调多读,通过读,加深体悟和理解。

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体味史铁生对生命和个人苦难的感悟,懂得珍爱生命和理性地对待个人的不幸。

2、学会筛选信息,理清本文的线索和思路,能够总体把握文章,举纲张目。

3、学会品味文章细腻的描写、绵密的语言、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基调。

教时设置:2教时

教学方法: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第1教时

要点:整体感知

过程:

一、导入

(由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本文的学习目标自然导入,不必矫揉造作。)

二、简介作者和地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知青插队去陕西延安。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站起来。双腿残疾后,一度时间非常消极,后来终于感悟生命的意义,并转向写作实现生命的价值。1983年发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并加入中国作协。《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散文细腻、深沉,透现生命的底色。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皇祇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祇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

三、基础知识积累

给加线字注音:

剥蚀(shí)柏树(bǎi) 恍惚(huǎnghū) 隽永(juàn)猝然(cù) 坍圮(tānp) 恪守(kè) 隽秀(jùn)熨帖(yù) 意蕴(yùn)宿命(sù)颓墙(tuí) 捋(lǖ)亘古不变(gèn )玉砌雕栏(qì) 窸窸窣窣(xīxīsūsū)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筛选信息,同学合作讨论以下的问题,准备班级交流:

1、史铁生由残疾颓废到感悟觉醒,经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请你具体解说。

(人生轨迹:颓废——逃避——静观——思考——感悟——觉醒

具体解说:

颓废——因为残疾,又找不到工作,情绪低落,甚至想自杀

逃避——进入地坛,本来想找一个地方回避他人

静观——因为地坛特殊的环境和自身的无聊,而有机会静观周围景物和他人的活动

思考——从环境中得到启悟而引发思考关于生死

感悟——随着思考的深入,而感悟出生命的意义

觉醒——母亲的爱,母亲的尊重,母亲的无奈,母亲临终的嘱咐,母亲的突然去世;我的无情,我的痛悔,我的追思,我对母亲一生的总结发现,而终于对生命和苦难产生感悟以至觉醒)

2、地坛的景观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地坛和残疾的作者形成了怎样的默契?

(1)景观和感受——荒芜,但并不衰败。

(荒芜——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玉砌雕栏,……到处的夜草荒藤”

但并不衰败——“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夜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园子的残破被冷落,如同我的残疾被社会遗弃。园好像需要我,我更需要园。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3、史铁生在园子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

(思考了关于生死的问题,关于怎么活的问题。结果:珍惜生命,顽强地生活下去。既然生了,就不必急于求死。)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4、母亲如何对待遭遇不幸的儿子的,史铁生感受到了母亲的哪些心理?

(母亲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在痛苦中默默地承受不幸。史铁生体悟到母亲的痛苦不幸和无可奈何。)

(“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5、“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以及园子里见到的各种生命,这些对史铁生关于生命和生存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史铁生从母亲的身上,从园子里所见的生命,感悟到:尽管卑微,生命总是按照自身的价值而存活,活在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里,生和死都属于上帝赐予的。)

(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五、学生小结,谈生命的意义和正确地对待命运

第2教时

要点:品味语言,赏析细节描写

过程:

一、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准备交流:

朗读以下语言片段,仔细品味,看看有什么特色?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这是一种文学语言,诗化,或者歌词化,和一般叙述语言不一样,文学味很浓。抓住特征,几笔素描,表现地坛的衰败气息。)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观察很细致,描写非常细腻,极其生动形象,既衬托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又从所见的情景中有所发现——园子里充满生机。)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这里描绘了几幅画面:祭坛落日,雨燕脆鸣,雪地脚印,苍苍古柏,骤雨激尘,落叶晨霜。气氛幽静,充满无限遐想,也是作者在地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催发作者关于生命的思考。)

(3)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这是一段绵密的心理刻画,写出母亲的大不幸,和大苦难。)

二、赏析细节描写

小组合作,准备交流:

朗读以下语言片段,品味细节描写里透露出什么情感?

(1)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母亲发呆的细节,刻画出内心的极度不安。)

(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想”“默念”“才明白”表现现实不能接受的悲伤痛心。)

(3)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过去:过于自尊,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给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回避。现在:痛悔不已。)

三、学生小结

教师结束语: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逆境更显其光芒。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不必荒凉,奋斗、拼搏,活得才有意义。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银行主任竞聘演讲稿5分钟 银行主任竞聘优势(精选十四篇) 最新科技报告心得体会(案例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