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

小编: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导入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可谓“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的“仁政”主张似乎就显得格格不入了。然而,历史却总在和人们开着玩笑。在战国时期不被看好的“仁政”主张,却被后世统治着津津乐道,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孟子的主张,仍然是极具科学性的。

上节课,我们扫清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主要来体会孟子主张的先进性,以及孟子雄浑缜密的论辩艺术。

二、感知课文

1. 梁惠王和孟子谈话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民不加多

2. 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明确——梁惠王,因为梁惠王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体现出梁惠王的自诩和得意。

3. 梁惠王是怎么“尽心”的?

明确——移民、移粟——结果——民不加多。对比邻国——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果——不加少。

实质:梁惠王的措施——特殊时期内的短暂的应对方法

4. 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是怎么解答的?

明确——王好战,请以战喻。

为什么要“以战喻”?

明确——投其所好,便于启示

讲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向梁惠王提出什么问题?

明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是怎么回答的?

明确——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为什么要由梁惠王来揭示内涵?

明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究竟比喻了什么?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策略,不过是“五十步”,而邻国也不过是“百步”,本质上和邻国的政策并无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也不过是应对特殊时期的短暂的办法。要想让一个国家从根本上长治久安,是需要长期投入的。用孟子的主张就是要施行仁政。

6. 孟子的主张是怎么具体实施的?

明确——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国君态度

说的都是“王道”,在为梁惠王出谋划策,可实际上得到实惠的“百姓”。也可以说,孟子主观上为君谋利,客观上却为百姓服务。劝君的过程,成了为百姓谋利益的过程。只有人民好了,君才能好。正如赵太后所说: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百姓要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再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才能生活安定;国君要不断反省自己,不能推卸责任。

7. 谈谈以下三句话的作用: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明确——内容上:对问题、原因、措施三个部分进行了补充性总结,让内容更加具有条理性。

结构上:成为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8. 讨论:用现代理念审视孟子观点的先进性

明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9. 讨论: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在当时不被采纳

明确——时代局限性。不适合当时形势需要

三、小结:朱镕基总理曾说过:“土地不能动,治安不能松,”这与孟子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古人的思想,对我们来说就是巨人的肩膀。为了更多地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让我们学好文言文。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雷雨》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 主题班会活动记录(精选十八篇) 2023年法院实习单位鉴定评语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