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12

小编: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词描写离别愁思的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词的细腻委婉的婉约派的词风。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

《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

'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

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课文(下阕);诗歌比较;总结;迁移训练。

一、鉴赏下阕: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二、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见欢[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四、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五。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雨霖铃》教案11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最新戏剧剧本写作格式与(优秀8篇) 最新在逆境中成长的作文精彩开头结尾(实用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