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一体化案

小编: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一体化案

【教材分析】本文是著名思想家罗素的一篇随笔,文章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字里行间饱含着巨大的激情,呈现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其中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体现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这篇文章设在第四专题的第二个版块“伟大的情思”,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应该如何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进行探讨,它的意义在于影响学生的思维与心灵,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学情简析】高中生的可塑性比较强,知识储备也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自身情感体验方面比较薄弱,而平时与体验有关的课程也较少,因此学生对于罗素那种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不一定能够顺利的体会到。

【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方法】注重情感体验,确定话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与写作相结合,启发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案】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2)名句分享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3、预习思考

①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②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动力中哪一种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课间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你又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2、作者简介(让学生根据学案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说)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幻灯)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1、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2、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 自我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幻灯展示)

追求爱情

“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罗素

追求知识

“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同情苦难

保卫和平的战士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4、 探究性思考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2)师生共同讨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

5、 再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要求:读得从容、激奋;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6、 总结: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

本文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具有崇高博大胸怀的伟大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投影: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四、生活的激情,讨论:我要怎样活着?

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六、布置作业

学习了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有区别的,即使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请尝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是什么?”为话题,写一篇想象性随笔,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摆脱孤独

见到天堂的缩影

我 崇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高

什 (追求)知识 了解自然奥秘 而

么 了解社会 博

而 大

活 的

着 (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情

拯救痛苦 怀

【课后案】

一、自学评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 震颤( )

俯瞰( ) 神秘( ) 呼号( ) 折磨( )

2、第三节中“人的心灵”是指关于 的知识,“行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是指 知识,毕达歌拉斯的思想威力是指 知识。

二、问题探讨

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激情中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学交流。

2、罗素在这篇文章中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呢?

《我为什么而活着》答案

1、 预习思考

1、是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着,是为全人类、为真善美而活着。

2、“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最根本的,它是罗素追求爱情和知识的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献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

一、自学评价

1、è jù bīn chàn kàn mì háo mó jiǎo zhàn

2、人类本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三、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

1、总分总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2、“世界的边缘” “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四、问题探讨

1、参考意见:

本题不宜统一答案,学生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言之成理即可。选择渴望爱情的,可以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角度谈爱情的至高无上,纯洁无瑕的爱情具有巨大的力量;选择追求知识的,可以从知识能使人类了解自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巨大的威力,社会科学知识的作用等方面立论;选择同情心的,可以从现实谈起,世界上还有很多的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2、参考意见:

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问题,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回答。可就此问题引导学生作认真的思考。学生回答中如果出现消极的甚至不够健康的看法,要注意引导。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4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液化气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液化气站各种应急预案(4篇) 2023年矿山测量专业自荐书 矿山测量专业技术总结(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