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11

小编: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学科

时间

年级

设计单位

主备人

参与人

语文

2014.4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作者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难点: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听说过或在网络、书籍中看到过的有关沙漠的奇怪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作者释疑的巧妙构思。

3.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作品、作者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自主导学

1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戳穿(chuō ) 玄奘(zàng) 蜃楼(shèn ) 戈壁(gē)

酷热( kù ) 蔚蓝(wèi) 万顷(qǐng )

词语解释

单枪匹马: 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思考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1)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

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

(2)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

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

(3)朗读课文第2-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

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两个比较,一是当时一人独行与驼队上路的比较,二是旧时装备与现在“汽车飞机来支援”的比较,无论是哪种比较,法显、玄奘都处于弱势,这样“当然”就会有“十分困苦”之感了。这一段从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说,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第四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这一“魔鬼的幻术”,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的故事,让他在随军出征经过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发问,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原来,由于贴近地面的气温与上面一两米的温度有高低之差,使光线折光和反射,于是蓝天“倒影在地上”,成为“汪洋万顷的湖面”,如果上面的气温比下面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影在天空中”,成为海市蜃楼。这样,就从科学的角度解说了在古人那里被视为“魔鬼在作怪”的现象。

(4)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交流,从文中筛选有关信息。

明确: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中卫县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亲耳所闻,突出“像打雷一样”的“轰隆隆的巨响”和“好象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隆隆之声”,进一步激起了读者的好奇之心。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指出这是由于细沙“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而发声。文章叙说情况与释疑解惑内在照应,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这样使读者不仅懂得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神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

(5)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并不可怕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事物

【五】合作探究

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1)“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

(2)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 打比方 )

(3)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这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晰地说明了

[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4)“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能否省略?为什么?

不能,省略就缺乏了语言的严密性及说明的准确性。关于“鸣沙”现明,在1961年还未达成共识

(5)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只写这两节就已把问题说清楚了,能否把前面的内容删去?

不能。法显、玄奘两个都是历史上知名人物,单枪匹马深入大戈壁,万里跋涉走过各处;行文有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说明对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中和词语,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

a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b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c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

师孟奇所戳穿(揭露)。

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找出其它的词语加以辨析。

明确:

a“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b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

c“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

2.感悟: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试谈沙漠与我们经济、

生活方面有什么关系?

沙漠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利用风力发电,变废为宝。

沙漠植物: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杨林,准噶尔盆地的梭梭林、沙拐枣、仙人掌、骆驼刺等。

沙漠宝藏:石油、食盐、碱、矿产。

响沙湾旅游区:滑沙、骑骆驼探奇、跳伞、打靶、沙浴、划船、听鸣沙、住蒙古包、品尝美酒、聆听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

【六】反馈检测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1.“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2.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请你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来证明这句话。(要求现象和道理都说清楚)

3.这段文字说明了沙漠里的什么怪异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条件有哪四个?

4.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说明沙漠里的这个怪异现象?

1、【解析】正确解释词语。引用法一般不能写作引用,以便与修辞手法相区别。

【答案】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作引用

2、【解析】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和积累。

【答案】例如月食,古人认为是天狗吃月亮,实际是由于地球挡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使月亮无法反射太阳光的缘故。

3、【解析】要抓住说明对象,抓住关键语句。

【答案】鸣沙。⑴面部沙子细而干燥,⑵含有大量石英,⑶晒得火热,⑷沙粒移动摩擦。

4、【解析】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

【答案】由现象到本质。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按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

科学作出解释

按语言风格:科学小品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

语言准确、生动

教学反思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设计25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

西北写生心得大全(18篇) 最新谁给我的温暖-字作文优秀(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