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子”来源

小编:

◎白林密 2014年6月8日晚,贵州卫视播出文化类综艺节目《最爱是中华》。涉及雍正皇帝的答题环节出现了一个关键词——火耗归公。嘉宾纪连海先生作了如下解释:“那时候的税收,地方上收的要比中央政府规定的多,比方中央政府让收一百两,县里面就要收一百二十两,多出来的,地方官就装自己兜里了。我们平时又管老鼠叫‘耗子’,‘耗子’就是从这儿来的。

” 也许,纪先生是想调侃一下,遗憾的是,过了头。“耗子”不是从“这儿”来的。 “火耗归公”是清雍正时期的税赋制度之一。关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税赋制度,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常识》一书介绍:秦汉至隋代,赋税可以制钱、谷物、丝帛等形式缴纳;唐至宋元,税收一半为制钱(或银),一半为谷物;至明万历九年(1581),政府颁布了“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概以白银结算。

官银入府库前,要把各地征收上来的散碎银两入炉熔化,重铸为重量为整数的银锭,以便于存放和点验。

散碎银子熔铸为银锭,势必有损耗,因而铸成的银锭的总重量往往低于原来散银的重量,损失的这一部分就叫“火耗”。 为保证入库银两与官方规定的数目一致,地方官只有在征收过程中另外多收一点附加税,这无疑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也给各级官吏贪污营私创造了条件。清代,雍正皇帝执政后,对赋税征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火耗归公”,即税收中散银铸为银锭的这部分损耗由政府承担。 由此可以看出,“火耗归公”的“耗”是减损、损耗之义,与老鼠无关。

老鼠的别名“耗子”并非如纪先生所说,从“火耗归公”而来。 那么,老鼠为什么称“耗子”呢?说法很多,似都缺乏足够依据。流行最广的是,“耗子”源于五代时期的赋税制度。《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五代时农民要缴的赋税特别繁重,除正税外另有附加税,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名曰“雀鼠耗”。

意思是农民上缴的粮食存放在官府的粮仓里,会遭麻雀、老鼠等糟蹋而产生损耗,而这部分损耗算在农民身上,“一石加耗两斗”。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慑于官府的威压,不敢怒也不敢言,只好怪罪这该死的老鼠糟蹋粮食,骂它们“耗子”。后世沿袭此说,以“耗子”来别称老鼠。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上一篇:也谈“贵妃捧砚”

下一篇:2022小学四年级专题教育教案教学计划最新